一般來說,糧食倉儲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供應官民食用的倉,另一種是用來周轉運糧的倉,即漕倉。漕倉是漕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物資存儲、轉運、供給等任務,發揮著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作用。
1設置目的
古代運輸糧食一般采用成本低廉的水運,但水運有其自然條件的局限性,需要有適應不同河段航行的船只和水工分段運輸。為了方便遠距離存儲與轉運糧食,國家與政府往往在河道沿岸的樞紐地點設立倉儲,用來儲藏從各地運來的漕糧,然后根據不同河段水位、流量以及需要等情況,再轉運到目的地。
2設置變遷
秦漢統一王朝形成后,糧食周轉的需求增多,各地建設了大小不等的漕倉。
秦時的內河航道沿岸就有很多漕倉,如南陽郡有“宜民庾”“武庾”“訄渠庾”“陽新城庾”4處倉庾。秦朝還有在規模和效能諸方面均為倉儲系統最高典范的國家糧倉——敖倉,在今河南鄭州市桃花峪,地當黃河和濟水分流處,中原漕糧由此輸往關中和北部地區。其也為劉邦在楚漢戰爭的勝利、以及維護西漢中央專制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高祖建都長安,黃河和渭河運糧量甚大,可以達到“漕挽天下,西給京師”的目的?;莸蹠r,在大市旁邊另立西市,利用渭河岸邊的市樓、庫房就地轉漕糴糶(di tiao),大量人流、物流涌入,促成了漢城西北“長安九市”的繁榮。
武帝時,漕渠成為關內漕運主線,隨即在其岸配設太倉。而從關東黃河用大船上運至渭河口進入漕渠必須換船,又設置京師倉以中轉。隋唐沿用了漢代舊渠,在此基礎上設置了永豐倉(廣通倉)和東渭橋倉。此外,渭河岸還有細柳倉、嘉倉,洛河附近有澂(cheng)邑漕倉。
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詔于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永豐倉),漕運關東及汾、晉之粟,充實長安倉廩。除黎陽倉外,各倉大都位于洛陽、大興之間的河、渭漕運通道沿岸。隋唐時期還建有洛口倉、回洛倉、含嘉倉、武牢倉、柏崖倉、永豐倉、渭南倉等,均分布在漕運交通便利的河口交匯處或水、陸運輸便利的地方。
明清時期漕運與漕倉建設達到鼎盛,最為完善,漕倉分為京通倉、水次倉、小型兌漕倉三類。京通倉是漕糧收儲的終點,水次倉是漕糧中轉的中介,小型兌漕倉則是漕糧繳納的起點。
3陜西著名漕倉
(1)太倉
太倉,又叫“大倉”,并不限于一倉一儲的固定設置,而是隨著城市建設發展,不斷有增補、擴充,形成多個倉儲并存的布局,或專作糴糶,或兼具轉漕之用。本文的“太倉”專指與漕渠配套設置的漕倉。
《三輔黃圖》記載,“大倉”在漢城外東南的漕渠岸,主要在西漢中后期使用 ,漕轉山東(崤山、函谷關以東地區)稅賦。新近考古證實在今西安市未央區大白楊村附近確有多處糧倉遺址,或為歷代倉址疊加形成的一座巨大倉城。對比以往的漕運配置,該倉城的前身極有可能就是《三輔黃圖》記載設“在漢長安城外東南”的“大倉”。
據此分析,漢城外東南“大倉”的設立最早不過元朔三年(前126)漕渠修成,承擔著漕渠終端的物資集散 。按“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計,倉儲規模必然不小。
唐韋堅、韓遼復開漕渠,今發掘的唐代太倉位于漕渠南部,二者相距不足600米。太倉距太極宮、皇城、西市較近,方便宮城、皇城及其他政府人員的糧食供應。
(2)京師倉
京師倉,又名華倉、京師庾倉,位于黃河與渭河交匯處附近(今天的華陰市皚峪鄉段家城村北,西泉店村南的瓦碴梁上),主要儲存從關東運往京師長安的糧食。粟谷從京師倉西運,可以轉儲于太倉。
京師倉約在東漢初年廢棄,大概與都城東遷及渠淤塞難以使用有關。
**(3)**東渭橋倉
東渭橋倉,又名東渭橋太倉、北倉,位于東渭橋附近(今耿鎮地區內)。東渭橋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成為漕運的重要目的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監察御史王師順奏請設置東渭橋倉。該倉長官為東渭橋給納使,倉址在長安城東九里長樂坡下,主要作為關東各地漕糧通過渭水抵達長安輸納太倉的中轉糧倉,可儲存600萬石糧食,是京師附近最重要的糧倉之一,吸納廣運渠運來的糧食、布匹等。
《關中勝跡圖志》記載東渭橋倉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
(4)永豐倉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廣通倉于華陰縣東北渭水南岸廣通渠口,大業初改名永豐倉。其為當時京師附近的重要糧倉,隋末楊玄感、李淵起兵,皆曾攻占此倉。后世渭水南移,倉址隔在渭北,今在陜西大荔縣境。清朝初年,將永豐倉移至西安府(今西安西倉巷)。
(5)澂邑漕倉
陜西蒲城縣西頭鄉西頭村洛河附近出土“澂邑漕倉”瓦當,結合考古發現的一條從未見諸歷史文獻記載的人工漕運渠道,從今蒲城縣城南村東分引洛水,至渭南縣單家崖附近與渭河相通,被認為是用于向長安漕運食糧,可知“澂邑漕倉”是京師至關重要的供食糧倉。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