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是利用水道調運公糧的專業運輸,歷代視為“歲貢之命脈”。

陜西關中地區久為帝都王畿,雖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但在古代陸路運輸比較困難。彼時,供給京師的糧食、物資和各地的貢賦,就主要依靠水路運輸。

1.渭河漕運

關于渭河漕運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三年,晉國遇到災荒,五谷不收。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派出大量船只運載萬斛糧食,由秦都雍城出發,沿渭水東下五百里,渡過黃河后再改山西汾河北上,直達晉都絳城,史稱“泛舟之役”。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長途調運糧食,從此,漕運成了關中糧食運輸的主要方式。

秦漢統一天下,均建都關中。當年漢高祖劉邦選擇國都,張良強調:“關中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張良在此重點強調了渭河漕運的重要意義。

隋唐時期,由于都城規模的空前擴大,為解決京師浩繁的需費及西北邊境兵糧的轉輸,統治者對渭河水運極為重視。隋朝開國不久,文帝即于開皇三年(583年)下詔整治河渭水運,沿途設置糧倉,以轉相灌注。唐代亦在高宗、中宗、玄宗時期,多次調撥民工,在三門峽鑿石修道,解決河渭水運中的困難。

**2.**關中三百里漕渠

漕渠示意圖

西漢和隋唐,是關中漕運事業發展的興盛時期。當時,國都長安人口不斷增加,關中糧食收不敷支,需要漕運東南粟米彌補不足,渭河雖是關中主要的漕運線,但渭河迂曲,從長安至黃河,流長竟達九百余里,且“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

為彌補渭河水運的不足,從西漢時期開始開鑿漕渠,發展漕運。隋唐兩代又多次整修渠道,開拓運線,沿途建倉,增加運量。

關中漕渠和漕運路線的形成與發展,大體經歷了開鑿、重開、治理、疏通等幾個階段。

漕渠始建于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絲綢之路開通,社會經濟繁榮,國勢日益強大,依靠渭河向國都運輸糧食已無法滿足需要。大司農鄭當時提出:“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九百余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從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而罷,而渠下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睗h武帝采納這一建議,命齊人水工徐伯主持,動員兵卒數萬人開挖漕渠,歷時三年開鑿完成。

西漢關中漕渠,西起漢長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向東納渭、浐、灞諸水,依山傍渭,直通黃河,全長300多里。漕渠開通后,效益顯著,漕運量大幅提高,長安每年漕糧數量便由漢初的數十萬石增加到400萬至600萬石。同時運輸時間縮短大半,加強了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江淮地區的交流與溝通,同時兼具農業灌溉功能,促進了灌區糧食產量的增產,“益肥關中之地”。

大約到西漢末年,關中漕渠便日漸淤塞,難以使用。

秦漢關中水利圖

隋代是漕運發展的極盛時期。文帝開皇四年(584年),經柱國于仲文建議,決定重新開鑿關中漕渠,改引渭水,經隋大興城以北東至潼關流入黃河。渠成,改名為廣通渠,由于此渠疏通之后,“轉運通利,關內賴之”,故亦稱富民渠。煬帝大業元年至六年(605—610年),又動用民工200多萬人,開了一條溝通南北、聞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同時,開通永濟、通濟兩渠,把關中廣通渠與京杭大運河聯接起來,構成一條從關中通往江南糧食產區的漕運網絡。隋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王朝在農民大起義中覆滅,廣通渠也遭到嚴重破壞,關中漕運隨之中斷。

隋朝人工運河系統示意圖

唐代初期,漕運東南粟米大都先轉至東都洛陽,然后通過黃河、渭河再運抵長安,運量有限。唐代多次疏通漕渠。天寶元年(742年)三月,在漢、隋漕渠的基礎上,重開關中漕渠,陜郡太守、水陸轉運使韋堅“于咸陽壅渭水作興成堰,截灞、浐傍渭東注,至關西永豐倉下與渭合”,對漕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治。此渠東起關門(潼關),西抵長安,渠成后,漕運量增加到400萬石。韋堅還沿渠在長安城東禁苑浐水西岸望春樓下新開一潭,聚泊從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數十郡到達的船只,“船皆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玄宗特賜名為“廣運潭”。

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咸陽令韓遼又一次疏導漕渠,起自咸陽,抵于潼關,名興成渠,“堰成,罷挽車之牛以供農耕,關中賴其利”。從而使漕渠在唐代中后期,仍發揮著重要的漕運作用。

大約到唐朝末年,這條關中漕渠便逐漸淤塞,最終廢棄。

**3.**城內可以行船的漕渠

隋唐長安城有兩條漕渠,一條是上文提到的城外三百里漕渠,一條是都城內的渠道,后者與隋朝建成的永安、清明、龍首三渠及唐代新開的黃渠并稱“五渠”,結合“長安八水”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五渠貫城都”的長安城市水網結構。

“五渠貫都城”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了解決西市的木材運輸問題,京兆尹韓朝宗自南郊秦嶺腳下分潏水,向北流至外郭城西面,自金光門入城,東流經群賢坊和西市北部流至西市東邊,鑿潭于西市之街,以貯材木。

公元766年,需要從終南山把大量薪炭運入宮苑之內,以供取暖之用,京兆尹黎干就將城內漕渠由西市向東北開鑿、延長,向東流經光德坊、通義坊、通化坊,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北至務本坊國子監東,沿皇城東邊的景風和延喜兩門,再向北流入西內苑。這既方便了薪炭的運輸,又為城內和宮苑之中增加了新的水源。

唐長安城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內渠水可以行船的繁華巨城。

**4.**夭折的丹江通京運河

為了緩解江淮糧食通過黃河、渭水向長安轉運的壓力,唐代曾有顏昶、崔湜、鄭固、盧判官(失名)等人先后奏請朝廷,建言連接丹、灞二水,在南山(秦嶺)間開鑿運河,將商山陸運變為水運。其中唐中宗景龍時期崔湜還曾將之付諸實施。他建言“開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陸之運”。此道由山南引丹水通漕至商州,再由商州镵山出石門,北抵藍田,以為挽道。中宗就以崔湜為使,役徒數萬。由于工程艱巨,役死者十之三四。雖此道可轉漕江漢糧米,但因新道為夏潦沖突,常常崩壓不通,遺憾中途夭折。

從早期對渭河的利用,到傾全國之力修建人工漕渠,記錄著人們對水的運輸功能開發的逐漸深入,關中漕運的發展支撐了長安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有力推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國家的興盛統一。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