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位于長安西南,開鑿于2200多年前漢武帝時期,最初為征伐昆明國和南越教習水戰之用,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人工湖,也是一個較為復雜而又自成體系的綜合性都市水利工程,發揮著巨大的軍事、經濟、園林、文化與水利的多重效用,一直延續到唐代。
**1.1**史無前例的人工湖泊
昆明池是漢武帝時期利用周秦時期的原有池沼拓建的巨大的人工湖泊,是漢武帝先后在元狩三年(前120年)、元鼎元年(前116年)兩次修建而成的。
昆明湖位置示意圖
昆明池規模之宏大史籍中的記載較多,有關其方位、規模的如《漢書·武帝紀》臣瓚注、《三輔黃圖》《三輔舊事》《太平御覽》《雍祿》,記載昆明池周長達到四十里,面積332頃,或曰320頃。
隋唐時期昆明池雖然為城市供水的功能小了,然而卻成為皇家王公貴族游獵的重要場所。唐代利用漢昆明池原有的基礎和自然特點,經過幾次修浚和建立引水堰,使昆明池的面積較漢代有所增加,而且形成了一個以昆明池為中心的河湖結構,包括定昆池、賀蘭堰、石炭堰等設施,成就了漢代以來昆明池的再次輝煌。
唐朝以后,隨著政治中心的東遷和氣候變化等原因,昆明池逐漸干涸。
**2.**教習水戰是功用之一
漢武帝鑿昆明池之原因,史書明確記載是為了訓練水軍以征伐昆明夷和南越。
最早提及昆明池操練水軍功能的是《史記·平準書》:元鼎元年(前114),“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
漢武帝在修治昆明池的同時,命人建造了大批軍艦,僅戈船、樓船兩種船只,就各有數百艘,再加上弋檀舟、撞雷舸等戰艇,組成了一支威武雄壯的水師,游弋在周回四十里的遼闊水域上。
在最近的考古調查中,調查者“在池內一些磚廠取土形成的斷崖上觀察到一條條‘U’形溝槽,溝槽內填滿淤泥。這些溝槽有一定的寬度和走向,深度也較一般池底深得多,它們應是專門為像‘樓船’這些吃水較深的大船修建的航道。”這是很有可能的。
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功能歷時并不是很長,漢代也僅僅持續了武帝后期一段時期。隨著漢武帝以后開疆拓土、征伐連年時代的基本結束,昆明池也漸漸喪失了作為一個水軍基地的功能。但是,昆明池的軍事地位我們仍然不可低估。到了東漢初期,昆明池的軍事作用仍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東漢開國大將鄧禹就是駐軍昆明池,平定長安并進而收復整個關中的,《后漢書》卷一六《鄧寇列傳第六》有詳細記載。
**3.**開啟中國城市供水新紀元
昆明池地勢高于漢長安城,且水量豐沛,水源清潔,從而使其具備了為都城長安供水和調節都城附近漕渠的漕運功能。
昆明池水系示意圖
漢武帝時,長安城區人口達到40萬,加上郊縣已達100萬,城市供水明顯不足,加上漢代旱災頻繁,就在開挖的當年依然是“元狩三年夏,大旱。”于是昆明池就作為重要的供水工程而存在。
昆明池水利系統由洨水、石碣、引水渠、泄水渠、堨水陂、“飛渠”以及四周湖堤等設施組成,形成了復雜而又自成體系的綜合性都市水利工程。它在南面設堰引取潏滈合流的洨水,在東、北兩面開了三條引水渠直接或通過泬水間接地供應漢長安城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其西側又開人工渠以通灃河來調節水位,已經具備引水、蓄水、排水諸功能。
同時,昆明池還發揮著調節關中漕渠水位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關中地區漕運的正常運輸。
漢代昆明池蓄水量在3000~5000萬立方米,相當于現代的中型水庫。昆明池的修建標志著西漢長安城開辟了中國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第一次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都城的供水問題,是亙古以來的重大事件,開始了中國城市供水的新紀元。
**4.**古典園林之經典
漢代昆明池地區是上林苑中最優美的園林景觀區之一,也成為當時皇家貴族的游覽勝地。
昆明池園林景觀最吸引人的首先是那獨一無二的廣大水面,浩淼無涯。湖中戰船之外,另有許多游船,帝王常率歌兒舞女,在此蕩舟作樂。池水中魚翔淺底,環池一帶綠樹成蔭,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也是皇家觀賞游獵的好地方。此外,人們還在池中島上和四周岸邊,修建了許多離宮別館,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林村掩映,風景十分迷人。如池東岸的豫章觀與白楊觀、池南的細柳觀、池西邊的宣室宮等。
昆明池在中國的園林建設發展史上意義深遠,它開創了我國以大型水體為核心來布置園林景觀的先河。“在以往單純以山或高臺建筑為核心,以道路和建筑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的藝術手段,促進了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系的出現和發展,而且為中國古典園林最終采取一種流暢、柔美,富于自然韻致的組合方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5.**漁業興盛基地
昆明池還是皇室用魚的重要生產基地。漢舊儀載:“上林苑中昆明池、鎬池、牟首諸池,取魚鱉給祠祀,用魚鱉千枚,以余給太官。”說明昆明池生產的魚鱉首先滿足各個祖先陵墓的祭祀之用,大約用魚鱉千只,其余供給皇家食用,可能還分賞給皇室貴族們享用。還有一段時間竟然把多余的魚放到長安城的市場上出售,甚至影響了市場鮮魚的價格。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大水面養殖較早的具體例證。
何時開始養魚的?這在歷史文獻上有不同的說法。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六鱗介部(上)魚條記載,漢武帝時似乎還未在昆明池中養魚,到了昭帝時代,昆明池作為水軍基地的作用式微,才開始養魚。但《漢書·西南夷傳》曰:昆明國所在之滇王,于元封二年(前109)歸降漢朝,武帝遂置益州郡,其間不復征戰,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了水產養殖活動。
其實昆明池除了產魚外,還供應菱芡、蓮藕,還有各種水鳥。另外,史籍中常有有關昆明池觀魚的記載,如《周書》卷三《帝紀第三》也載:“帝欲觀漁于昆明池”。
**6.**著名神話起源地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營建都城時的核心思想。昆明池仿照滇池而建,水域遼闊,于是遵循都城“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雕了“牽牛”和“織女”兩個巨大的石人分立池的東西兩岸,隔湖相望,以象征天上的銀河與星宿。至今這兩座雕鑿技法古拙純樸的西漢石雕尚保存在原地,被稱為石婆與石爺。同時還仿效秦蘭池宮在水中安置動物石雕的做法,在池中置放了一個二丈長的石刻鯨魚。
關于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發源于漢代的昆明池,形成于兩漢時代,此后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7.**重現昆明池
由于昆明池在歷史上的作用和今天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要求,重建昆明池具有重要意義。
昆明池遺址公園(斗門水庫)是我省重點水利工程項目之一,是引漢濟渭輸配水工程的調蓄水庫,是以供水、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兼顧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平原水庫,是建設國際化、生態化大都市、大西安的重要舉措。
重建昆明池將在“八水潤西安”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將使湖光山色與歷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并為建立市區西部人工河湖系統提供穩定可靠的調節水量。昆明池從東北方向出水,通過人工運河至西凹里將水引入阿房宮遺址公園。再向東與灃惠三干渠匯合后,形成水面較寬的人工運河沿西三環北流,至雁秋門向東分流,穿越皂河,引入漢城未央宮滄池,最終流往漢城東側的漕渠。西三環人工運河在雁秋門繼續北流成為"新漕渠"的源頭。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