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樹上發現了一塊塊
黃褐色、晶瑩剔透的物體,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
社交平臺上,也有網友表示,自家小區綠化帶、公園的桃樹上均有發現此類物質。紛紛提問:是桃膠嗎?能不能吃?****這是廣東人的“糖水”原料嗎?### 綠化帶的“天然”桃膠不要吃

桃膠,是桃樹分泌出來的一種樹脂,又名桃油、桃脂、桃花淚。**一般來源于桃樹、山桃等薔薇科植物枝干流出的膠狀物質,**近期在多地的桃樹干上均有發現。
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成果辦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高婕表示,**這種桃膠不建議采食,**一是暴露在空氣又或被雨水淋濕,會有很多霉菌感染;二是日常綠化帶,會在園林養護過程中噴灑農藥,難免會污染到這些膠體,所以,食用會有安全隱患。

樹上突然出現膠狀物,可能是“病”

一般桃樹會在外力作用下,如天牛啃食樹皮造成傷口或修剪枝干后,樹干內營養物質傳輸時會從傷口滲出較黏稠液體,呈淡黃色或黃褐色,**與空氣長期接觸后顏色變深,為茶褐色或紅褐色,**就是我們路上可能會遇到的桃膠。
經由太陽曬干后就形成桃膠(其實會“流淚”的不止桃樹,櫻花樹、李子樹也會),它具有保護植物免受病原體和害蟲侵害的作用。
如果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綠化帶的樹干上出現樹膠,其實就是這棵樹患上了一種“流膠病”。
“流膠病”是一種常見的植物病害,有可能是病菌侵染所致;也有可能是生理性流膠,**如日灼所致,近期正值夏日高溫天氣;**部分地區可能經過雨水的沖刷后,桃膠顯得更大、更明顯,粘附在樹干上。
無論是哪種原因所致,其發病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危害重,一旦流膠,就會讓樹體養分損失,從而導致樹體早衰、抗逆性變差、產量降低、果品品質下降,嚴重還會導致樹體整株枯死。此時,就要采取綜合防治的策略,加強田(林)間管理,增強樹勢,消滅侵染病菌,降低感染機率[2]。

如何安全食用桃膠

如果在路邊就隨意采摘的,在沒有經過專業的干燥和加工的情況下,會有細菌殘留,最好選擇在正規的渠道購買,以確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采摘桃膠需要專業小心進行剝離,避免對桃樹造成傷害;采摘后需要進行一系列加工處理,如清洗去除污染、晾曬等。
在食用前,將桃膠用清水沖洗干凈,以去除表面的雜質;用清水泡發數小時,直到其變軟,便于烹飪;加入到甜品、湯品中煮熟即可。

桃膠并不能養容美顏

桃膠憑借著軟滑,富有彈性的口感,早成為廣東人最愛的甜品之一,如桃膠皂角米羹、桃膠銀耳糖水,以防暑降溫,甚至不少人認為它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關于桃膠的古籍記載有很多,最早出自《名醫別錄》,中醫認為桃膠性平,味甘、苦,歸大腸、膀胱經[3]。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4]。從中醫的角度,有清熱祛火的作用,但腸胃功能較差者或孕婦兒童,均不宜食用。
從營養成分角度,已經有實驗證明,桃膠的主要成分為多糖(半乳糖、鼠李糖、α-葡萄糖醛酸等),即植物膳食纖維,能提高胸腺、脾臟指數和促進腸蠕動功能,對免疫調節和降血糖都是較為重要的作用[5]。新近的藥學研究表明,桃膠不僅對降低血糖,同時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都有一定的作用[6]。
綜合來看,桃膠不具備養顏美容作用,網上很多功效都有夸大之嫌,要科學看待。

桃膠早已成為廣東“甜味”的搭子,無論需要怎樣的功效,路邊的桃膠不要采、不要吃,建議從正規渠道購買食用。在選購時選擇琥珀色的,口感、粘度會更好,個頭大的營養價值更佳。- - - - - -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不要采、不要吃,不少地方街頭已出現》2024.7.20
2.車升國,農業種植技術,《桃樹流膠病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危害重,怎么防治?7個措施》2023.12.30
3.中國中醫藥報《不要采,街頭已大量出現!中藥房里沒有這味藥,為啥大家都用它養生?》2024.7.22
4.韓德承,中國中藥雜志《這個粘粘糊糊的網紅桃膠到底好在哪?》2019.6.11
5.丁婷、楊建華、路新衛、韋莉萍,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桃膠粗多糖對糖尿病小鼠免疫調節和血糖影響初探,《食品工業》2009年第6期
6.廣東中醫藥《初秋來臨,來碗潤燥活血的桃膠羹》 2021.8.24

來源: 廣東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