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饒琳,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副主任護師
主審:李紅,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主任護師,碩導
在古代醫籍中,對新產疾病頗為重視,不僅詳細闡述了亡血傷津產生的“新產三病“,即《金匱要略》所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還指出了產后“三急”、“三沖”的危害性。如《張氏醫通》所論的”三急“——產后諸病,惟嘔吐、盜汗、泄瀉為急,三者并見必危;書中還論述了”三沖“,即沖心、沖肺、沖胃。
《醫宗金鑒》認為新產之婦,喜汗出,以調和榮衛。又恐汗出過多,表陽不固,風邪易入,而為痙病。新產之婦,喜其血行,以去其瘀血。而又恐血下過多,陰亡失守,虛陽上厥,而為郁冒。新產雖喜其出汗,喜其血行,又恐不免過傷陰液,致令胃干腸燥,而為大便難。
《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能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
因而,產后病的治療應根據亡血傷津、元氣受損、淤血內阻,致多虛多瘀的特點,本著“勿拘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的原則,以大補氣血及活血化瘀為產后的主要治療策略,照顧氣血、行氣勿過耗散,消導必兼扶脾,寒證不宜過用溫燥,熱證不宜過用寒涼。
來源: 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