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春、夏、秋、冬,從紫禁城到故宮,歷史在點滴中沉淀,而這座城的紅墻黃瓦、玉砌雕欄、絢爛畫棟,仿佛從未變色,正如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模樣,每一筆,都經住了歲月的推敲。
建筑是歷史變遷的背景板與見證者——在漫漫歲月中,如何保護建筑時代的記憶?
一、建筑是時代的背景板
中國傳統官式古建筑,皆以木材為建筑主體,它們的構件帶著對物我和諧的呈現,卻也透出生命的脆弱。塵埃、蛛網的堆積,鳥獸的糞便,只是對古建筑最輕的侵害;雨雪對木構及彩畫的滲透,風霜烈日的溫差,使美麗的彩畫褪色、地仗顏料層翹裂,甚至松動、脫落……
紫禁城,世界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有什么秘訣,熬住風霜的洗禮,抵擋歲月的沖刷?
有人,在時間的深處,以代代相傳之法,默默做功——保護它、修復它。這也是傳統古代建筑最有效的延壽之法。
二、歷史深處的細膩功夫
如何保護與修復這座城中的巍巍古建?
以彩畫為例。古建彩畫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的特色風景,它先調和各類礦物顏料,再按建筑等級、功能等,以不同的章法繪畫在木構的梁、枋、內檐天花等部位。這既能保護裸露的木構,又點亮了美學情趣。
三、“除塵”,學徒的基本功
日月輪換中,灰塵靜悄悄地積落,無孔不入地侵入這層彩畫的衣裳,蛛網也悄悄成堆,罩在彩畫顏料的表層。
除塵,成了一切古建保護與修復的初始步驟。在傳統修復匠人的技藝中,用掃帚拂去塵土與蛛網,再用細軟的羊毛刷順著繪畫紋理輕掃塵埃,是學徒入門的基本功。遇到鳥類與小獸(黃鼠狼、老鼠等)糞便等頑漬,還須用清洗工具慢慢溶解,再用小刀小心剔除。
四、“加固”,提升修復技巧的關鍵
寒暑更迭,雨雪日曬的溫濕升降,讓本具生命特征的木構“在歲月中老去”,它表面的顏料層發皺、起翹,一不小心就走向更嚴重的損毀。
加固,是學徒們提升修復技巧的關鍵——工具開始增多,步驟也變得繁復。這種情況要用汁漿、油滿、骨膠、綿紙、海綿、掖刀等工具和材料,學會用手的巧勁兒,把彩畫的地仗層、顏料層依次回貼成原狀。
五、“彩畫補繪”——克己復禮的藝術
斗轉星移,誰也攔不住世間萬物的凋零,對木構古建更是如此。一些暴露在特別方向或角度的彩畫,或許已經大面積損毀或消失不見。
彩畫補繪,依據章法“修舊如舊”,是一個修復工作者施展細膩手法又克制創作欲望的過程,也是對自身修為“克己復禮”的實踐表達。此時,需要選取損毀部分周邊或對稱處相對完好的區域作為“底樣”,用牛皮紙、高麗紙、炭筆、針、粉撲子、墨汁等來“起譜子”“拍譜子”,用骨膠、土粉、瀝粉工具及毛筆、羊毛刷、顏料等來瀝粉和上色,再用金夾子鑷起金箔,來進行彰顯官式建筑富麗堂皇最重要的一步——“貼金”。
紫禁城的紅墻黃瓦和故宮的絢爛畫棟,正如流轉的歲月中不變的記憶,承載著無盡的歷史與文化。從“除塵”的細膩入門到“彩畫補繪”的藝術修復,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傳統工藝的智慧和現代技術的力量。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技藝,讓古建筑在時間的洗禮中依舊煥發光彩。讓我們在品味這些瑰麗風景的同時,也深深銘記那份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傳承。
每一次修復,都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來源: 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