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附近的島嶼上有這樣一種鳥類,剛出殼就要面臨跳崖的生死考驗,如何讓自己涅槃重生成了剛出生48小時的幼崽亟需思考的問題,這就是藤壺鵝。

問題來了它們為什么要跳下懸崖?想知道的朋友,我們一起去看看藤壺鵝波折的鵝生。

藤壺鵝的學名其實叫做白頰黑雁,是鴨科黑雁屬的鳥類。說起來被叫做藤壺鵝也是它們的一種無奈,因為中世紀貪嘴的歐洲人,它們甚至還差點被當成了一種海鮮。藤壺鵝不僅名字和種類被人誤解,它的一生更是從出生起就充滿了坎坷。

藤壺鵝是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鳥,因為耐嚴寒,我們常能在北極附近的島嶼上看到它們的身影,北極狐和北極熊也非常期待它們的出現。為了躲避天敵的攻擊,藤壺鵝夫婦會選擇在料峭的懸崖之上繁衍,以此保護自己和幼崽的生命。

不過幼崽的生命在它們破殼時就開始進入了生死局的倒計時。別的動物在幼年時期被保護、被喂食,父母豐滿的羽翼之下茁壯成長,而藤壺鵝幼崽則是饑腸轆轆地進行著父母上的第一堂課——“適者生存”。成年的藤壺鵝不會喂養自己的幼崽,料峭的懸崖上也沒有供藤壺鵝幼崽飽餐的植物,不想被餓死就只能選擇跳崖尋找食物,而藤壺鵝父母們為了讓幼崽主動跳崖通常會在崖底發出叫聲鼓勵幼崽。

而藤壺鵝幼崽一般要8周后才能學會飛行,出生兩天的幼崽連翅膀都還沒長全,為什么摔不死?其實藤壺鵝并不是摔不死,它們存活下來的概率也只有50%。其實藤壺鵝以前的存活率也不低,因為環境的原因,哪怕是陡峭的懸崖巖石,也有厚厚的雪層覆蓋,然而由于我們人類的發展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些巖石上面也不再有積雪,這也使得藤壺鵝的跳崖生存率較低。

那么不跳就會被餓死,跳了也可能會被摔死,該選哪一個呢?這是藤壺鵝一生中面臨的第一個選擇題,當然也可能是最后一個。而選擇跳崖的幼崽緊接著又會面臨第二個問題,如何活下來。這看似是個概率問題,其實也是個技術問題。如何控制好蹬腿力度避免直接砸在巖石上,如何利用肚子緩沖撞擊力度、減緩下落速度。這其實也為它們學習飛行打下了深刻的基礎。

有人疑惑,這個物種竟然還能繁衍到現在!沒錯,藤壺鵝不僅繁衍到了現在,它還是數量穩定的無危物種,一只雌性藤壺鵝一般會產4-8顆卵,雖然每次只能存活下來一半左右的幼崽,但是其實這也是這個種群的優勝劣汰。活下來的幼崽身體素質、能力等都能讓它更好地在這個殘酷的大自然中更好地存活下去,而它們也會完成種族的接力,將自己靈敏、強壯的基因也繼續延續下去。或許這也是這個種族一只能繁衍下來的秘密吧!

藤壺鵝用跳崖的方式選擇幼崽,它們交給幼崽的第一課就是向死而生,或許它們并不理解這個大道理,但是它們跳崖的行為卻給身為人類的我們帶來震撼,我們以為這是奇跡,但是這跳下來的一路也有幼崽冒死掙扎的努力,我們以為它們能活著是運氣,但是無畏的勇氣才給了它們重生的機會,生而無畏,才能戰至終章。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