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趕黃草的中醫古籍記載

趕黃草根據其功用主治“除濕退黃”命名,最早收載于明代的《救荒本草》,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卷四“草部”、《植物名實圖考》和《天寶本草》等古籍均有記載且名稱不同;現代本草資料亦有諸多記載,如《中國植物志》和《中藥大辭典》等。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的趕黃草功效為“治風痹跌撲,煮羊肝食,退目中紅障”;《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為“俚醫以為散血之藥”; 《天寶本草》記載為“通經活血水滓藍,跌打損傷妙當先,婦女崩帶皆有效,風火瘰疬共熬煎”。現代草本文獻《中藥大辭典》記載為“利水除濕,活血散淤,止血,解毒。主治水腫,小便不利,黃疸,帶下,痢疾,閉經,跌打損傷,尿血,崩漏,瘡癕腫毒,毒蛇咬傷”;現行各省地方標準和炮制規范記載其功能主治基本一致。

傳統醫學認為酒、濕、痰、瘀為肝病病機關鍵,初病在肝脾,久病及腎。肝病大多是因為長期飲酒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或感受濕熱疫毒等,脾胃受損,運化失施,痰濕內蘊或濕熱內生,脾病及肝,肝疏泄不暢,氣機郁滯,瘀血內生,痰瘀交阻,脈絡阻閉而為病。而利膽退黃中醫藥多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為主要治療方法,兼顧活血、化瘀。

綜合歷代本草文獻,趕黃草的功能與主治:具有利水消腫、除濕退黃、活血散淤、止血、止痛、解毒、行氣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黃疸、經閉、血崩、帶下、跌打損傷、瘡癕腫毒和毒蛇咬傷。

二、趕黃草的作用機理研究

2023年發表在《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志的“趕黃草本草考證、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從綜述的角度明確了趕黃草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對于酒精性肝損傷、非酒精性肝損傷、內毒素性肝損傷、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缺血再灌注肝損傷均具有保護作用;能夠改善肝臟功能、抗肝纖維化、抗肝癌;具有抗菌、抗炎作用,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抗氧化、調節脂質代謝、保護腎臟等作用。

趕黃草在相關肝病的防治上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環節的作用機制。2020年發表在《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雜志的“An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on Alcoholic Fatty Liver”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雜志的“A review of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for hepatoprotection: Traditional use,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clinical trials”兩篇研究均證實趕黃草含有多酚、木質素類、香豆素類、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以調節酶活性相關的乙醇代謝因子的表達,促進酒精的代謝,降低膽固醇的合成,促進脂肪酸的氧化,從而抗脂肪生成,還具有抗炎、抗細胞凋亡、抗氧化、抗肝星狀細胞活化和增強自噬功能等作用,可用于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相關性脂肪肝、慢性肝纖維化、藥物性肝損傷等肝臟疾病的治療。

抗脂肪生成、抗炎作用、抗細胞凋亡、抗氧化作用、增強自噬功能

(來源:An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抗氧化應激、抗炎作用、抗肝星狀細胞活化

(來源:A review of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for hepatoprotection: Traditional use,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clinical trials)

來源: 謝老師說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