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津地
2016年5月15日
天津衛,塘沽大炮臺;泥人張,十八街麻花。
天津,是座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歷經了戰火與屈辱的古城。天津的歷史,塘沽的地理,少時的記憶,至今猶存,相較其他城市我有著更深的了解,但無數次自肥到京也只是從它身邊飄過,一次次徒增了我對它更為向往的情結,故而2016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期的中藥傳承培訓班,我早早地報了名,以免再次錯過。
一切安排妥當,又在網上做足了功課,對行程有了細致的了解。是日,從合肥乘高鐵,全程僅用了三個多小時就到了天津,未出天津站旋即換乘了三站地鐵,速度縮短了距離,一路來不及有過多的遐想,便到了目的地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8年,1992年加掛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校牌,也是全國中醫藥大學中為數不多把藥學院命名為中藥學院的大學之一,培養了以石學敏、張伯禮、劉昌孝三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醫藥杰出人才,為民族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班第一天,天津市中醫藥管理局、培訓基地舉行了簡短而不失隆重的儀式后,張鐵軍研究員就做了“中藥現代化:基于傳承的創新策略”的專題報告,“古方有效,今用無辜”,中醫藥在傳承上最懼拘泥不化;制定中藥質量標志物作為衡量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標準更是刻不容緩。緊接著宋立剛教授“中藥注射劑的安全問題”的報告,更是發人深省,一件件茹泣吞悲的案例,一個個銘肌鏤骨的教訓,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限制、中藥毒性藥品限量,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從醫從藥無規矩不成方圓。下午,邱鋒院長做了“多基源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控制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談到的金銀花的中國藥典收載以及山銀花的皂苷含量的問題,這是至今我聽到的《中國藥典》把山銀花另列最為讓人信服的理由……無巧不成書,到天津之前,我們剛購置了一臺電子顯微鏡,張麗娟教授的“顯微鑒定在臨床易混中藥中的應用”讓我補上了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
中醫是否發展,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中藥能否持續地傳承與發展,第二天的課程為我們做了詳實的解答。向蓓蓓教授的“現代生物技術在中藥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一份可靠的理論保證。馬琳教授的“藥用真菌液體和固體發酵技術研究”,讓我對菌類藥材有了新的理解。下午,在何新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參觀天津市天士力藥業集團,這不僅僅是一個高科技醫藥企業集團,它還率先倡導并建立了現代中藥和植物藥提取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EP);它第一個走出國門,把中成藥復方丹參滴丸推向了美國,推向了世界。往昔它為國揚眉,今天我向它致敬!
第三天,李進主任為我們做了“醫院制劑的創新、二次開發及其臨床應用”的報告,中藥傳統劑型的改進與完善,醫院制劑的使用將更加方便和靈活。下午,我們參觀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廠及藥劑科,新院的高大上體現了天津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因時間倉促,雖是走馬觀花,但也完成了我每到一個基地必定參觀其省級中醫院的計劃。建議每個培訓點將組織學員到當地省級中醫院參觀作為必修課程!!!
第四天、第五天,我們在馬琳教授、李天祥教授、張堅老師、李先寬老師等的帶領下到薊縣北部山區考察,了解天津地區中藥資源分布現狀。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把各自采集的草本植物制作成標本,超大的標本讓我成就感頓生。
聚散兩依依,從來時的歡悅,到別時的不舍,五天的培訓學習,朝夕的相處交流,學習和友情共生,傳承與心得同現。平時因瑣事繁雜,外出一趟實屬不易,考察學習一結束,即坐城際高鐵到了塘沽。“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少時老師授課的聲音猶在耳邊,而今駐足大沽炮臺,了卻的不僅僅是幾十年的夙愿,作為中藥傳承人,更應立足現實,傳承亙古,面向未來,中醫藥和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才能走向復興之路,才能重新邁向繁榮與輝煌。
來源: 安徽省中醫院徽派炮制實訓中心、中藥識別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