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科學家博物館5月30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旨在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博物館已收藏入庫500余位中國科學家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這些藏品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還原歷史、與科學互動,帶你親身參與到那些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中。
在展館的一隅,“家書誦讀”展區(qū)陳列著一封封科學家給親人、朋友寄去的家信。有的寫在正式的信紙上,有的則是隨手在香煙盒上匆匆落筆。它們有的完整,有的殘缺,或字跡工整,或潦草收尾。但每一封都承載著前輩們工作之余,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后輩的期望。
一個人的歷史是自己寫成的
1989年4月23日,物化探高級工程師楊衍忠寫給兒子楊衛(wèi)民的信(第一封):
楊衍忠給兒子的信(第一封)
在信中,楊衍忠教育楊衛(wèi)民地質(zhì)隊伍的任何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國家多找礦。談了他自己以及老一輩地質(zhì)人當年在找礦中的苦與樂、理想與追求,希望楊衛(wèi)民能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在工作中注意安全。要楊衛(wèi)民堅持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青年。談了關于楊衛(wèi)民工作調(diào)動之事,要楊衛(wèi)民搞好同志關系與鄉(xiāng)親們的關系。要楊衛(wèi)民注意節(jié)約,關心家人,多寫信回家。
書信原文:
衛(wèi)民兒:好!
四月九日來信于20號收悉。為什么信在路上要走十多天?
知你于3月25日到達萬年縣珠田鄉(xiāng)工作,施工工程鉆(建廠房之基地吧)要打十幾個孔,還要打一個豎井(是開采Au、Ag礦吧),這也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工作。對你來說,是一項新的工作。只要是對國家、對人民群眾、對經(jīng)濟建設確有作用的工作,我們都要盡力去做好。
我們地質(zhì)隊伍,無論是搞地質(zhì)、物化探、測量、化驗的,或者是機修、開車、繪圖、財務計劃物資供應等后勤工作,以至于采買、炊事員等,都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為國家、人民找到可供開采利用的礦產(chǎn)資源,這些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爸爸在50—70年代,為了找礦,終年在野外爬山涉水,風餐露宿,經(jīng)常和酷暑嚴寒、蟲蛇野獸打交道,這工作苦不苦?累不累?我搞物化探,也搞過地質(zhì)、測量、打鉆、打吊錘,但我都愉快地去干,甘心情愿地去干好,為什么?因為我有一個理想和目標——為國家、人民多找礦,為工業(yè)建設貢獻自己的一生。
回顧過去,我也感到光榮,苦得值得,累得有益。我這一生,至少為國家找到幾十處(大、中、小型)礦產(chǎn)地和礦點,沒有愧對國家。為了工作,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我至今仍是孑然一身在外,而且至今也每天堅持工作10個小時以上,每天都堅持學習專業(yè)技術、科學文化到深夜,從來沒有怨言和感到苦悶煩惱。在順利時我得到喜悅,在逆境中我泰然處之,為什么?望兒想一想。
一個人,要經(jīng)得住順利、勝利的考驗,也要經(jīng)得住逆境、困難、不順心、甚至失敗的考驗。
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是美德,是應該提倡的,但也要適應工作的變動和暫時的工種。
一個人的歷史是自己寫成的。我感到你還缺乏一種目標,一種崇高的理想,所以才會感到煩惱和不安,或過一天算一天。望兒在暫時的工作、工種中,挺過去,堅持住,努力去干好。前景是會好的,不可能老干打鉆的工作。何況目前打鉆,也與你的專業(yè)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要用心去學一點東西。
望兒在工作中,特別要注意安全。絲毫不要麻痹和大意。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
無論在野外,在打鉆,在無電燈的困難條件下,你都應該堅持科學文化、專業(yè)技術業(yè)務理論方面的學習,堅持從實際工作中去鍛煉自己,絕不要碌碌無為,把寶貴的時光浪費掉了。
生命是寶貴的,但浪費時間就等于縮短自己的生命。我每天堅持十小時以上工作,堅持4—6小時的學習,就等于多活了幾十年。
你年紀尚小,一人在外,父母也常掛念,望兒好自為之。學習獨立,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些。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什么地方,你都要學好,遵紀守法,做一個勤學好進的有為青年,絕不要做出令父母擔心的事來。
信中,兒提到將來想去新疆、海南之事,我看不一定都得去,無非是多為了點錢,這與你的專業(yè)有什么聯(lián)系呢?
心中,你提到盡早調(diào)我大隊工作問題。此事得好好考慮一下。因為你前幾次信都提到,先在物化探大隊干2—3年再說,你還勸我調(diào)到沙洲壩五分隊去。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還沒向地調(diào)大隊領導提及此事。如果你考慮好了,再寫信告訴我,我再向領導提及此事吧。目前情況下,各隊都力爭減人,調(diào)動當然有些困難,但也不是無法解決的,成功的幾率也有的。
你們目前住老俵家中,要尊重當?shù)仫L俗習慣,要搞好與當?shù)厝罕姷年P系。還要注意鍛煉身體,特別是你的關節(jié)炎,要時刻提防之。遇病要及時治療,不要硬拖。
聽你媽說,你也很少寫信回家,使你母親常記掛在心,你這樣做不應該,要常給你媽去信,哪怕寫幾個字,報一個平安都好。她為了你們幾個,不知操了多少心??!
兒年紀也已21歲了,過幾年也得辦婚事,要有計劃的開支。當然,你年青,飯量也大,伙食費不能和我比,我每月控制在40元之內(nèi),你就不夠的。每月伙食費要適當提高到50元以上。每月生活費要有一個基本控制數(shù),例如力爭不超過80—90元。(絕對不要學會抽煙、喝酒!你目下經(jīng)濟狀況,還沒有這個條件,父母也不希望你和華川、忠明學會抽煙喝酒),如果你每月收入有150元的話,就要力爭每月存40元左右,以備將來急用。
我已是地調(diào)大隊總工辦主任工程師,目前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勿念。
忠明、華川那里,如果你有時間,可以與他們通通信,但次數(shù)不可過多。你有時在家信中,要給燕燕以勸導,要她努力學習,加強身體鍛煉,注意衛(wèi)生,關心母親,注意思想、性格、情操的修養(yǎng)。
就此,望及時回信。
父字
1989.4.23
為工業(yè)建設貢獻自己的一生楊衍忠寫給楊衍熙的信(第二封):
楊衍忠給楊衍熙的信(第二封)
在信中,楊衍忠說:“我有一個理想和目標——為國家、人民多找礦,為工業(yè)建設貢獻自己的一生。”楊衍忠用一生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想,在給家人的信中,他也提到“決心搞好學習,絕不辜負黨對自己的培養(yǎng)。”
**書信原文:**親愛的衍熙:
我在本月13日于萍鄉(xiāng)寫了一信給您,不知收到?jīng)]有,16日下午我到了這里,我能在可愛的首都生活、學習一段時期,感到很光榮。
我的學習時間大約在一年左右,學習內(nèi)容是:電測井,地點是:北京東郊定福莊煤炭工業(yè)學院,物探班。
在這里我參觀了天安門、故宮、中山公園、北海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地點,并參觀了二個展覽,給自己的教育,提高很大。
這次省局調(diào)我等二人來這里學習,再一次體現(xiàn)了黨對我的培養(yǎng)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我保證決心搞好學習,決不辜負黨對自己的培養(yǎng)。
聽李院長講,我們學習任務很緊張,基礎課程占一半,專業(yè)課程一半,要在一年內(nèi)突擊學完二年以上的東西,高等數(shù)學本來500小時+-,現(xiàn)在只有200小時以下,好下以前我在漢口時學過了一部分,有些基礎,我認為沒多大困難。
衍熙,親愛的衍熙友,我這是第二次大學生活,特別能在北京學習,我是如何的高興??!
這次來學習的條件要求很高,1.政治可靠,2.高中-大專畢業(yè)以上文化,3.有地質(zhì)、物探專業(yè)知識,4.身體健康,5.有培養(yǎng)前途的干部。和我在一塊學習的,有黨委書記、廠長、團委書記、工程技術人員、大學本科畢業(yè)的,這里學習條件很好,對于搞好學習是很大的有利條件。我是一位江西老表(江西人只有我一個),其它都是各地來的,(每個省、及自治地方,上海市、北京市大約都有,反正誰都有點聽不懂對方的話,因為每個省只來個把人,這樣的班是一個很有趣的班。
好吧,下次詳談,請速回信,并將近況告之。上次我在信中所談香嬌的事也請詳細告之。
祝 身體健壯。
您的友衍忠上
59.5.18
引領學術探索之路
1962年12月31日,地質(zhì)學家謝家榮寫給同樣從事地質(zhì)工作的兒子謝學錚的信:
謝家榮給兒子的信
謝家榮(1898-1966), 上海人,地質(zhì)學家、礦床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最早提出地質(zhì)理論找礦,倡導綜合勘查方法,中國地質(zhì)學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
在信中,謝家榮對兒子提出的學術問題進行了肯定和指導,同時也建議他“可以提出來,作為討論,但千萬不要肯定,更不要太尖銳的批評人,以免使人家不高興”。此外,他還談到了家人在北京參加各種活動的情況,以及目前供應情況的改善,讓謝學錚夫婦“以后凡是需要工業(yè)券的東西,都不要(給北京家里)買,因為你們工業(yè)券很少,還是留下來買些急需的東西”。 **書信原文:**雪花、學錚:
十二月四號及十五號來信收到了,因開會忙遲未答覆,現(xiàn)把譯稿改好寄上,可仔細研讀一下。
寄來的豆豉很多,可吃相當長的時間,不需再買。以后凡是需要工業(yè)券的東西,都不要買,因為你們工業(yè)券很少,還是留下來買些急需的東西。家中茶葉也很多,不要再買了。雪花把家里的茶葉送給我們,真是感激之至。
你提出的斷層問題,因圖繪得不夠清楚,我了解的資料也少,不可能作出答案。但是,你說得很對,低角度的斷層是很少的,除非是逆掩斷層,不過這里構造比較平緩簡單,地層層序上比較整齊,逆掩斷層大概是不會有的,老山超覆是一個可能的解說,但必須更多地層上的資料來證明。你是學石油地質(zhì)的,所以有此想法,一般學煤的人恐怕不容易接受。你可以提出來,作為討論,但千萬不要肯定,更不要太尖銳的批評人,以免使人家不高興。
北京近來供應很好,水果尤多。昨晚在家過新年,去政協(xié)拿了七份菜,與小恒全家共度了一個歡樂的晚上。大家都想到你們不能回來,否則一起過更可熱鬧些。小東來信說陰歷新年可能回家度春節(jié)。
媽媽當選為街婦聯(lián)委員及市婦聯(lián)代表,最近二處都開了會,尤以后者(第五屆第一次市婦聯(lián)大會)更為隆重熱烈,共開了六天(街婦聯(lián)開了三天),出席代表一千人,會場在勞動劇場,吃了六天午晚飯,飯菜非常好,不拿薪水的只交糧票不出錢,對媽媽這樣老年人,非常照顧。媽媽開會有些累,但能參加這種場面,深感榮幸,昨天又去人民大會堂聽了彭亮市長的報告。
我參加地質(zhì)學會開了七天會,宣讀了兩篇論文。此次共提交論文七百余篇,宣讀者三百余篇,嚴格控制時間,全部宣讀完成,而討論熱烈,盛況可稱為空前.
你們的新房建成,諒現(xiàn)在已搬進來去了。此后生活可以好些,不會再受風吹雨打之苦了。余俟下次再談。
父字
十二月卅一日
加強教育,知識成就未來王淦昌寫給警衛(wèi)員任銀樂的信:
王淦昌寫給警衛(wèi)員任銀樂的信
王淦昌(1907-1998),江蘇常熟人,他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他還擔任過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這封信是在1995年時,已88歲高齡的王淦昌寫給自己警衛(wèi)員任銀樂的信。王老不僅關心警衛(wèi)員生活狀況,更關心其后代的學習情況,并建議“第三代必定要讀書,讀得愈多愈好,若能讀大學最好,至少要讀高中或讀職業(yè)學校。因為世界在進步,將來若讀書讀得太少,必定要吃虧……”
**書信原文:**銀樂同志:你好!
來信并“我的回憶”都看了,很好。你家里及二位兒子大概情況如何?未見詳談,只知道你仍做些不太用力的工作,這樣也好,因為你的年齡也已不小了,(有否60歲?)。
你的兩個兒子,是否都在工作?做什么工作?(聽說是做司機,對嗎?)他們年齡多大了?可能你有第三代了,倘已有,請問這第三代有多大了?我現(xiàn)在向你建議:這第三代,必定要讀書,讀得愈多愈好,若能讀大學,最好,至少要讀高中,或讀職業(yè)學校,因為世界在進步,將來若讀書讀得太少,必定要吃虧!因為不久將到來21世紀,那時世界各方面的競爭,必定很利害(激烈),而科技的競爭,將最為突出。
我們對此,必須有充分的估計,因此希望你對后輩的培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對兒女的培養(yǎng)做得很不夠,現(xiàn)在很懊悔,但已晚矣,只望在孫子方面,做一些補救,因此希望你對你的兒子加強教育,使他們能為國家做出較大的貢獻,這也是為他們將來自己的出路打基礎。不知你的意見如何?專此奉上,供你們參考,有暇請多聯(lián)系,有暇(機)來京,請務必來我家一敘。
敬祝
闔家安好快樂!
附上照片一張
請哂納
收到后請回我一信
淦昌 上
1995.7.18
于北京(木樨地)復外大街22樓2門6號
電話:0173241087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家書誦讀”展區(qū)內(nèi),幾十年泛黃的信紙與現(xiàn)代多媒體設備相結合,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更可以去聆聽一封封珍貴的家書,感受歷史變遷與科技設備交融的魅力。學風與家風高度融合,學風傳承科學精神,家風繪就科學底色。一封封充滿溫情而又意涵雋永的家信,不僅承載著家族情感,更傳遞著科學家們對學術的執(zhí)著與對國家科技發(fā)展的深切使命感。
回望科學家的崢嶸歲月,感悟其奮斗歷程。在這個充滿科技魅力的殿堂里,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人類文明的輝煌歷程,每一封家書都寄托著祝福與期盼。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在一代一代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科技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終將手握接力棒,在前輩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甘于寂寞的高尚品格指引下,在時代的洪流中奮勇向前。
來源: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