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一場以“鏡子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中寧縣流動科技館開展,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及青少年的熱情參與。本次活動通過《逃跑的小鳥》、《看我72變》以及《“深潛院士”汪品先》三大板塊,不僅展示了科學的魅力,還激發了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在《逃跑的小鳥》活動中,青少年們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動畫轉盤原理和視覺暫留現象。活動中,工作人員引導大家制作簡易小鳥,并觀察當轉盤快速旋轉時,小鳥圖案如何呈現出連續的動態效果。這一過程不僅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了視覺暫留現象的神奇之處,還激發了他們對光學原理的好奇心。《看我72變》活動中,科普導師首先向青少年們介紹了哈哈鏡的基本原理,即利用不同形狀和曲率的鏡面來改變光線的反射路徑,從而產生扭曲、放大或縮小的圖像效果。隨后,導師們分發了制作材料,包括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以及用于固定鏡面的木板和膠水等。在老師的指導下,青少年們開始動手制作自己的哈哈鏡。他們首先根據設計圖,在木板上規劃出不同鏡面的位置,并使用膠水將鏡面固定在木板上。通過組合不同形狀和曲率的鏡面,青少年們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哈哈鏡,有的能讓人看起來高高瘦瘦,有的則讓人變得矮矮胖胖,還有的能呈現出扭曲變形的有趣效果。

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深潛院士”汪品先》活動中。科普老師講述汪品先教授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在深海探索的艱辛與樂趣,以及科學發現背后的好奇心和堅持。深潛、深鉆、深網是深海探索的三大技術手段。深潛器能夠直接下潛到深海進行觀察和取樣;深鉆則能在海底進行鉆探,獲取更深層次的巖石和沉積物樣本;深網則是通過在海底布放傳感器,實現長期連續觀測。這些技術共同推動了深海科學的發展。

對于許多偏遠地區而言,科學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品”。流動科技館通過巡展的方式,將豐富的科普展品和活動帶到這些地區,有效彌補了當地科普資源的不足。這種“送科普上門”的服務模式,使得偏遠地區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能夠近距離接觸和體驗科學,從而拓寬他們的科學視野,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

來源: 寧夏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