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在世界上種植廣泛,在我國已有 3000 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是我國繼柑橘、蘋果之后的第三大水果,享有“百果之宗”的美譽。梨在我國分布范圍廣,除海南省和港澳地區外均有梨樹商業栽培,栽培品種涵蓋了白梨、砂梨、秋子梨、新疆梨和西洋梨5個種群。截至2022年全球共有85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梨商業生產,其中我國梨收獲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70%左右(FAO數據),2022年全國梨產量達到1926.5萬噸。
吃梨好處多多,既能補水潤喉、預防便秘,也能有助于減肥控制體重、抗炎抗氧化。民間有“一梨潤三秋”的說法,清甜多汁堪稱“天然礦泉水”的梨很適合秋季補充水分和營養元素。
但如何挑選一個好吃的梨呢?除了不同品種之外,“公梨”和“母梨”是消費者買梨的時候經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要告訴你,買梨的時候要選“母梨”,不要選“公梨”。“母梨”汁多,脆甜可口;“公梨”渣多,味淡,不好吃。
那么梨的“公母”是如何區分的呢?真如社會上說的“母梨”好吃嗎?
首先,我們來看什么是“公梨”,什么是“母梨”。“公梨”和“母梨”到目前仍沒有準確的科學界定,相關的研究報道也不多,通常我們把梨成熟后果實花萼是否存在作為“公梨”和“母梨”劃分的標準,即“公梨”指的是花萼宿存的果實,相反“母梨”是花萼脫落的果實。
圖1 “公梨”“母梨”的不同形態
由此可見,梨分“公”“母”從植物學角度來講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梨是兩性花,且多數是自交不親和的,即梨多數不能自己給自己完成授粉,需要配置其它類型的品種作為授粉樹,所以梨果基本上都是“兩性果”,不存在“公”和“母”之分,所以“公梨”和“母梨”只是俗語的稱呼。
圖2 “公梨”“母梨”的不同形態
我國梨主栽品種如‘庫爾勒香梨’‘碭山酥梨’等果實的萼片往往宿存于頂端,形成俗稱“公梨”。“公梨”果實萼端突出、形狀不整齊,并且伴隨著果實石細胞含量增多、含糖量降低、風味淡化等品質下降的問題,而“母梨”通常表現為外觀端正,好看,花萼脫落,萼端凹陷,果實較大,果心較小,口感佳,石細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當然這些差異主要是感官界定,并不是科學準確的分析結果。此外,由于果頂部萼片宿存給病蟲害的棲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場所,因此,國內外消費者對“公梨”的接受程度低。
那有沒有辦法將不受歡迎的“公梨”變成“母梨”呢?答案是有的。
在梨果生產過程中,有些生產者為增加“母梨”的數量,
經常通過栽培管理措施來降低“公梨”結果數量。如在花期使用植物生長調劑劑(俗稱脫萼劑),可以促進脫萼,提升“母梨”數量;也有采用人工剪萼的方式去掉萼端進行生產,如‘萊陽茌梨’常見的“疤痕”梨。
圖3 萊陽茌梨果實發育初期萼片處理方式對果實的影響
圖4 萊陽茌梨掐花過程(圖片來源于網絡)
綜上所述,“公梨”“母梨”只是人們根據梨的兩種不同形態進行的俗稱,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為提高“母梨”數量貢獻科技力量。
來源: 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