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指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異常新生物。分良性和惡性,惡性腫瘤由環境因素與個體遺傳物質相互作用引起。

腫瘤形成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人體接觸廣泛存在于環境中的化學、生物、物理致癌物質,或通過各種生活方式和生產活動暴露在致癌環境中,與腫瘤形成有因果關系。

(1)化學性因素:黃曲霉素、亞硝胺、香胺、苯、芳香胺、鉻、多環芳徑和化學治療藥物。其中,黃曲霉素可至肝癌;亞硝胺可引起食管癌;氯乙烯可引起肝血管肉瘤;芳香胺類可致膀胱癌;焦煤油可引起鱗癌。

(2)生物性因素:主要是病毒或其它微生物。如: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癌/胃淋巴瘤相關;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宮頸癌、頭頸鱗癌。肝癌與乙肝/丙肝病毒(HBV/HCV)有關;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致鼻咽癌和淋巴瘤;人皰疹病毒-8(HHV-8)與Kaposi肉瘤相關;埃及血吸蟲可致膀胱癌;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1(HTLV-1)與白血病的相關;肝吸蟲與膽管癌有關。

(3)物理性因素:各種電離輻射(X/γ射線、電子、質子、α粒子、重離子等)、紫外線、石棉等。電離輻射可引起皮膚、肺、乳腺、骨、甲狀腺、白血病等腫瘤;長期暴露于紫外線可導致皮膚腫瘤,如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長期接觸石棉與肺癌和惡性間皮瘤相關。其中,電離輻射可治腫瘤,也可致腫瘤,發揮治療腫瘤作用時,需咨詢專業醫師,不能因潛在致癌作用忽略其治癌作用,而錯過治療時機。

腫瘤形成的個人遺傳性因素有哪些?

暴露于致癌物,有人發生腫瘤,有人未發生腫瘤,這與個體遺傳性相關,也就是 “癌癥途徑”的關鍵基因突變。

(1)抑癌基因突變:抑制腫瘤形成的基因,突變后失去抑制腫瘤形成的作用。如Rb突變與視網膜母細胞瘤密切相關;P53突變可引起Li-Fraumeni綜合征、各種肉瘤、乳腺癌、腦腫瘤、白血病、肺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等;APC突變可誘導家族性結腸腺瘤樣息肉病形成結腸癌。

(2)原癌基因:促進腫瘤形成的基因,突變后促進腫瘤形成。如K-Ras突變與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相關;EGFR突變與乳腺癌、肺癌、胃癌等相關;Myc突變與淋巴瘤、肺癌、結腸癌、白血病等相關;RET突變與甲狀腺髓樣癌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有關。

(3)DNA修復基因突變:修理異常DNA的基因。缺陷或不穩定可促進腫瘤形成。如BRCA1和BRCA2突變是家族性乳腺癌的遺傳性因素。BRCA1突變攜帶者還易患卵巢癌,BRCA2突變與男性乳腺癌和胰腺癌相關。

還有哪些因素與腫瘤發生相關?

(1)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加患瘤概率,如吸煙者肺癌發生率高,而長期酗酒者更易患肝癌,高脂肪高熱量飲食與乳腺癌、結直腸癌有關,喜熱、燙飲食者食管癌高發,長期口服避孕藥與宮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相關。

(2)其它,如年齡、性別,衛生、經濟等情況。隨年齡增加,患腫瘤風險增加,如乳腺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女性甲狀腺癌更多見;衛生條件差的人宮頸癌風險增加;長期營養不良者與食管癌風險增加有關。此外,情緒不穩定如悲觀、抑郁、暴躁憤怒、絕望、焦慮等也在腫瘤形成中發揮作用。

腫瘤傳染嗎?

傳染病需要滿足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要素,而腫瘤具有遺傳易感性,因此,腫瘤不具備上述三要素,不是傳染病,而是遺傳病。

總體而言,腫瘤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多基因參與的過程,談論腫瘤病因時,不能把特定人群的結果簡單挪用到另一個不同人群,保持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和心態面對生活。

來源: LU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