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分的西藏林芝,天高云淡,草木蔥蘢。高聳入云的南迦巴瓦峰,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見證了對口援藏30年來雪域高原的滄桑巨變。
8月26日至30日,2024年中國科協黨校“領航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活動首次在西藏舉辦,來自五湖四海、不同領域的35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走到一起,圍繞生態、農牧、能源等重點領域,深入了解世情、國情、科情,匯聚起科技報國的“青春力量”。
2024中國科協黨校“領航計劃”(西藏班)合影
集智慧、獻良策、解難題
來到西藏,最直接的挑戰便是高寒缺氧、日照強烈——這一“寒”一“熱”,讓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十余年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王登甲帶領青年團隊,圍繞高原太陽能供暖系統設計與設備產品“高原病”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攻關,提出了大規模安全集熱、大型水體高效蓄熱、分時分區精準散熱的高原城鎮太陽能零碳供暖技術體系,顯著改善了西藏地區的城鄉人居環境、保護了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
2023年,王登甲通過西藏自治區柔性引才方式,來到西藏科技廳直屬事業單位能源研究示范中心,開展太陽能零碳能源系統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和科技指導工作,續寫西安建大三代學人接力“溫暖”雪域高原的故事。
西藏大學副校長、教授方江平授課
“穩定、發展、生態、強邊”是西藏發展的四件大事,西藏大學副校長、教授方江平帶來一堂高水平的“西藏生態科普課”,從西藏的社會狀況、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系統介紹了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他表示,“西藏仍然是全球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但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和艱難性并存。”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孫曉的研究方向是“入侵生態學”,他的科研團隊從微生物學、代謝組學、昆蟲行為學等角度闡明了入侵植物機制。對于脆弱的西藏生態環境來說,防范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
孫曉建議,要完善雅魯藏布江沿線綠色發展長效投入機制、科學決策機制、責任追究機制,針對印加孔雀草、曼陀羅等重點入侵物種持續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入侵動態監測、入侵機制及綠色防控治理等方面開展研究。另外,要加強科普宣傳,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植入人心。
學員在拉薩市人民醫院交流對接
“結核病是引起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病,我國是結核病高負擔國家,而西藏又是我們國家結核病高負擔地區”,學員小組討論環節,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結核病研究所副所長龔文平介紹了我國結核病流行現狀,以及西藏地區結核病防控面臨的挑戰。
龔文平表示,在結核病防控方面,結核潛伏感染鑒別診斷是目前最突出的短板之一。基于多組學數據構建人工智能診斷模型是解決這一瓶頸很有潛力的方向,可以指導醫生對結核潛伏感染進行早期精準診斷,為結核病的早期預防和預防性治療提供新的工具。
據了解,龔文平團隊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相關研究成果經過驗證后可以在西藏推廣,推動以結核病為代表的重大傳染病發現關口前移,助力終止結核病的目標如期實現。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四五”發展規劃,到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到西藏的生態環境與生態安全,從援藏干部的經驗分享、一線故事,到雅尼濕地、全國援藏展覽館等地的現場教學……一周的研修活動緊湊務實、干貨滿滿。
學員考察調研西藏農牧學院水利土木學院
學員現場考察西藏自治區林周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站
活動尾聲,部分學員還赴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自治區科協、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西藏林周草牧業科技小院、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以及拉薩高新區、拉薩市人民醫院等地交流對接、深度調研,與西藏本地青年科技人才和單位建立對口聯系。
談收獲、話成長、謀發展
研修活動結業典禮上,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納米醫學轉化研究中心主任陳芳芳教授動情地說,“感謝中國科協和西藏科協提供的機會,讓我們開闊眼界、汲取知識、凈化靈魂”,在西藏深刻感受到“治大國如烹小鮮”“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富內涵,更加體會到作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對于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副研究員閭敏而言,還有一個“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意外收獲:陳芳芳教授苦尋不得的蛋白質“標記”染料,她知道在哪里,而閭敏要找的“既懂納米粒子,又懂基礎科研”的臨床醫生,正是陳芳芳。
學員代表在研修活動結業典禮上發言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云當說,“此次活動在我心理上產生了一次觸動,第一次直觀地與西藏之間產生了關聯”,他還暢想了一個愿景——他想通過實際行動為西藏做一些貢獻,很多年后還能再參與“領航計劃”,屆時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科技援藏故事。正如西藏大學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高飛教授所說,此次研修活動既是國情教育的生動課堂,也是引導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援藏的有力動員。
研修活動期間,青年科技人才談得最多的,是“我能為西藏做點什么”。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王政談到,“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更好地發揮專長,努力解決西藏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亟待解決的卡脖子問題。這次研修活動是一個學科交叉、人才交流的平臺,我們要更多思考能為西藏帶來什么,面向國家需求,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陳璐教授交流經驗
中國科協援藏干部、西藏科協學會部部長張晉香為研修活動的策劃、組織付出了艱辛努力,她表示,中國科協黨校“領航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活動(西藏班)是一次“精準援藏”的生動實踐,為青年科技人才創造了寶貴的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交流學習平臺,“很高興看著我播種的種子一點點生根、發芽、開花,匯聚起科技報國的青春力量。”
學員在全國援藏展覽館合影
研修活動“有終點”,科技報國“無止境”。同濟大學援藏干部、西藏農牧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奇告訴記者,作為援藏干部,親身體驗到科技教育援藏的力量,使得西藏與內地的差距逐步縮小。他建議,“在資金和政策扶持上應以‘人’為核心,不僅要引才,更要育才、留才。通過柔性引才和教育援藏,讓專家走進來,通過聯合培養,讓本土人才強起來,推動西藏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4中國科協黨校“領航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活動(西藏班)學員、光明網記者 戰釗〕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