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2004-2024年)》**的發布是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分享中國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控制和履約方面的成果和經驗。

一、發布背景

  • 時間:在《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生效20周年之際,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發布了該報告。
  • 目的:全面介紹中國POPs控制理念、實踐與成效,分享中國POPs控制經驗,為全球應對POPs污染挑戰提供中國方案。

二、報告內容概述

  • 定義與特性: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 POPs)是指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蓄積性、遠距離環境遷移的潛力,并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有機污染物。
  • 中國行動
    • 制度建設:健全POPs控制制度,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國家實施計劃和專項規劃。
    • 源頭控制:推進源頭綠色替代,減少POPs的生產和使用。
    • 過程減排:強化過程協同減排,降低POPs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排放。
    • 廢物管理:深化廢物管理處置,確保POPs廢物得到安全、無害化處理。
    • 成效顯著:已成功淘汰29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每年避免了數十萬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產生和環境排放。提前完成在用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下線與廢棄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環境無害化處置兩個公約目標。實現了二噁英類排放四個下降:重點行業煙氣二噁英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向大氣排放的二噁英總量在2012年達峰后逐步下降,大氣環境中二噁英濃度相應呈下降趨勢,一般人群膳食二噁英類平均攝入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指導值且呈下降趨勢。


三、中國貢獻與全球合作


  • 中國貢獻:中國作為公約文書制定和首批簽約國之一,高度重視POPs控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球POPs控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 全球合作:中國積極參與全球POPs控制工作,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同應對POPs污染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未來展望

  • 持續努力:中國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POPs控制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 創新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升POPs控制能力和水平。
  • 國際合作:深化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生態環境挑戰。

總之,《中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2004-2024年)》的發布不僅展示了中國在POPs控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也為全球POPs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來源: 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