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劇本里,一名捷克作家敘述了一家叫羅薩姆的公司把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的工業品推向市場,代替人類勞動,引發人們廣泛關注。但真正的機器人于1959年由美國人英格伯格和德沃爾制造,他倆被稱為“世界工業機器人之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機器人家族人丁興旺,作為無人系統已進入人類生活各個方面,包括執行特殊的作戰任務。
雕塑作品《智能之光》表現了國防科技大學智能控制團隊的典型成果,其成功研制的“先行者”仿人機器人和“紅旗HQ3”無人駕駛平臺,標志著我國進入世界先進無人系統強國之列。
雕塑作品《智能之光》
軍用機器人作為信息化戰爭的基本智能單元,將成為未來無人作戰的“生力軍”。軍用機器人是以完成預定的戰術或戰略任務為目標,以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裝備。從目前來看,主要有四類:水下軍用機器人、地面軍用機器人、空中軍用機器人和空間軍用機器人。
水下軍用機器人主要擔負探尋安全航道、水雷探測與排除以及人員搜救等任務。地面軍用機器人主要包括地面運輸機器人、排雷排爆機器人和地面偵察機器人等。空中軍用機器人主要執行戰場偵察、監視圖像、目標捕獲、戰場毀傷評估和生化探測等任務。空間軍用機器人在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的空間環境中,可以代替宇航員對衛星和航天器進行維護與修理。
雕塑作品《智能之光》局部
國防科技大學無人作戰系統創新團隊瞄準無人作戰領域前沿技術聚力攻關,研發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作戰裝備,其中猛士無人駕駛系統、班組戰斗支援無人車、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使用。
除了聚焦無人作戰,無人駕駛也是國防科技大學科研主攻方向。無人駕駛技術團隊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并在“紅旗HQ3”轎車平臺上研發了更加先進的無人駕駛系統。新一代“紅旗”無人駕駛汽車經反復多次試驗表明,各項性能表現優異,對道路的辨識精準,行車、變道、超車規范,過隧道,上下匝道完全自主決策控制。
雕塑作品《智能之光》局部
突破無人駕駛關鍵技術在于推進無人作戰系統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武器裝備呈現出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的新趨勢,軍事智能將成為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
閱讀鏈接:什么是科學家精神?
近現代以來,我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經歷了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非凡歷程,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指:“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來源:國防科技大學“科普中國”共建基地)
來源: 國防科技大學“科普中國”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