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屬于多種危險因素共存的社會性疾病,一般指的是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風險因素多種多樣,一定要警惕,別讓它們悄悄偷走你的健康!其實這些風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
**①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現在并不只是老年病:《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 年修訂版)》說,中青年人群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趨勢更明顯,而且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三率)較低。高血壓患者需要積極控制血壓,并學會自我監測血壓,降低血壓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低鈉低鹽<2g鈉/天(氯化鈉<5g/d)、充足的鉀攝入(腎功能良好者推薦選擇低鈉富鉀替代鹽)、適當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等,都有利于控制血壓。
**②高血糖:**較高的血糖可能間接或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而且對于女性而言,妊娠期糖尿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通常測量血糖有兩種方式,采集靜脈血和扎手指采末梢血測量,在數值上是有區別的:人體的生理活動和運動,都需要消耗葡萄糖提供能量,經常活動的手指,會有大量葡萄糖流出跑到組織器官處,因此手指血糖值比靜脈血糖值略高一些。
**③高血脂:**也稱血脂異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等脂代謝異常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控制血脂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風險。降脂首先推薦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度增加身體活動、控制體重、戒煙和限制飲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對血脂影響較大,每天膳食膽固醇攝入量應在300 mg以下;當生活方式干預不能達到降脂目標時,應考慮加用降脂藥物。
**④吸煙:**煙草當中含有多種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后,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吸煙者體內的前列環素釋放減少,血小板易黏附聚集在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而且煙草中含有尼古丁等成分,可作用于冠狀動脈和心肌,易引起動脈痙攣以及心肌受損,從而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吸煙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性顯著高于不吸煙者;吸煙量越大心肌梗塞的危險性越高;吸煙≥20支/日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性為不吸煙者的3倍。煙草使用通過多種機制導致血栓形成、內皮功能損害、炎癥反應及冠狀動脈痙攣,是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⑤飲酒:**飲酒即使是在看似無害的量級上,也可能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長期飲酒、酗酒會導致心血管負擔增加,從而誘發心血管疾病。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即不飲酒才能對健康有益。
**⑥超重和肥胖:**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近些年來,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長。肥胖不但導致較高的過早死亡風險,還可能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增加,誘發心血管病。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表明,超重(BMI 24.0~27.9 kg/m2)肥胖(BMI≥28.0 kg/m2)是心血管疾病獨立的危險因素。《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指出,腹型肥胖是心血管病發病重要危險因素。腰變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腰越粗,發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控制總能量攝入,保持合理膳食;少吃高能量食物飲食清淡,限制飲酒;糾正不良飲食行為,科學進餐;多動少靜,睡眠充足,作息規律;食養有道,合理選擇食藥物質;安全減重,達到并保持健康體重。
⑦固有風險(遺傳、年齡、性別):
遺傳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家族中有過早發生冠心病或遺傳性血脂異常者,其心血管風險會顯著增加。許多遺傳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如血壓、血脂、血糖、體重指數等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存在心血管疾病受到遺傳因子的影響,使自身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會有所增加。
年齡與心血管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心血管病發生的風險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人群。心血管系統經歷了許多變化,如動脈硬化和心臟肌肉的退化,從而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需要通過健康飲食、體育鍛煉和藥物治療來減少風險。
性別與心血管病之間的關系是復雜且多方面的,不同性別在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風險因素及臨床表現上均存在差異。在多數年齡段,男性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通常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在生活方式、職業壓力、吸煙飲酒等方面的風險因素暴露較多有關。由于女性在絕經前,體內大量的雌激素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女性的發病率較低于男性,但女性在絕經期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會增加。針對男性和女性在心血管病風險因素上的差異,應制定不同的預防策略。
**⑧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單一、不規律;缺乏膳食纖維和鉀元素;高鹽、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飲食、過量的熱量攝入都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增加患病風險。健康的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如果在飲食上做出一些健康的改變,就有可能顯著改善心血管健康,以及降低死亡率。如果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在飲食模式上也需要調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合理的膳食結構、注重飲食的多樣性和規律性。
**⑨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熬夜、睡眠不規律、過度勞累、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生風險,有氧運動能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對于健康的成年人,建議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每天進行身體活動6000步,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和抗阻運動。在平時可以結合個人身體情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若存在心血管疾病也需要及時治療。
**⑩社會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經濟收入、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病的發生也密切相關。環境污染、噪音、經濟壓力、焦慮、抑郁、憤怒等負面情緒狀態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長期處于這些情緒狀態下,可能更容易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應,進而增加心血管負擔。通過改善社會環境、調整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干預和定期體檢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
綜上所述,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因素可能相互作用,需要綜合管理和干預。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定期進行心血管健康檢查、積極參與高危人群篩查,治療相關疾病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高血壓聯盟(中國)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病學分會 ,等.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 [J]. 中華高血壓雜志(中英文), 2024, 32 (07): 603-700.
[2].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 [J]. 衛生研究, 2024, 53 (03): 347-351.
[3].王增武,劉靜,李建軍,等.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J]. 中國循環雜志, 2023, 38 (03): 237-271.
[4].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23,38(6):583-612.
[5].《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修訂版簡介 [J]. 營養學報, 2023, 45 (06): 521-524.
[6].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24, 43 (06): 419-452.
[7].楊曉光,王曉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準則一 食物多樣,合理搭配 [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22, 28 (08): 2.
[8].張鑫,王文絹,張潤,等. 中國成人BMI和腹型肥胖與急性心肌梗死發病關系的前瞻性研究 [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22, 26 (07): 750-755.
[9].WU X,QIN Y,CUI L,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high risk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opul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 J Epidemiol,2022,43(1):78-84.
[10].KE J Z,LIU X L,WU K,et al. Association of obesity,central obes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community residen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Mod Prev Med, 2020,47(7):1310-1314.
來源: 邁動健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