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精品科普項目《“探索微觀世界與未來制造——組織工程、物質結構與3D打印的奇妙結合”系列科普活動項目》(項目負責人:陳愛政)的資助下,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生物復合材料分會、華僑大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所邀請廈門六中的學生來校進行研學,開展了一場以“探索微觀世界與未來制造——組織工程、物質結構與3D打印的奇妙結合”為主題的校園科普活動,此次活動旨在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個了解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領域前沿知識的機會,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活動現場,來自華僑大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所的朱俊杰老師通過詳細的介紹和直觀的演示,向同學們介紹了3D打印技術及其發展歷程、工作原理以及在生物材料領域的廣泛應用,展示了如何通過3D打印技術將復雜的設計變為現實,并邀請同學們親自體驗了3D打印技術,學生們在親自動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未來制造技術的無限可能性。



安全始終是首要考慮。在趣味化學實驗環節開始之前,安全員王寧老師進行了實驗室安全培訓,為學生們提供了一次全面的安全教育。王寧老師不僅詳細講解了實驗室操作的安全規范,還強調了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確保學生們能夠安全地參與到接下來的實驗活動中。

緊接著,研究所的許云澤老師展示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趣味化學實驗,將學生們帶入了微觀世界與未來制造的奇妙旅程。通過“大象牙膏”、“魯米諾反應”、“焰色反應”等實驗不僅讓學生們在視覺上享受了一場化學的盛宴,更在理論上深化了他們對化學、物理以及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認知。隨后,來自研究所的洪兆年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的“超臨界萃取薄荷醇”實驗則展示了超臨界流體技術的應用。通過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學生們親身感受了如何從植物中提取出純凈的薄荷醇,展示了現代化學技術在提取天然物質中的應用,該技術也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有望在未來的組織修復和再生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這一系列的實驗,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化學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本次校園科普中,張君毅老師通過“植物的藝術”講座,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深入植物微觀世界的精彩旅程。張老師深入講解了植物的結構美學,展示了植物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展現出精妙的幾何形態和對稱性。通過展示植物標本和藝術作品,讓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到了植物結構的美學價值。這些植物標本和藝術作品不僅展示了植物的多樣性,也啟發了學生們對自然界中微觀結構與宏觀形態之間關系的思考。


孫曉暉和葛慧華老師通過“益生菌來源與甜酒釀制作”講座,詳細講解了益生菌的來源、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為學生們展示了微生物學在食品科學和未來制造中的應用。通過親手制作甜酒釀,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益生菌的科學知識,還體驗了從微觀層面控制生物過程來創造食品的過程。學生們親自參與到發酵過程中,觀察微生物如何將糖轉化為酒精和其他代謝產物,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微生物發酵原理的理解,也讓他們體會到了科學與美食結合的奇妙。


為了加深學生們對未來制造與智能化工廠的了解,梁少雄老師帶領學生們參觀了化工原理機械設備并詳細講解了各種化工設備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學生們通過近距離觀察和互動,了解了智能化工廠如何通過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實現高效、安全、環保的生產模式。通過這次參觀和講解,學生們不僅對化工設備和智能化工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未來化工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此次科普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講座和實驗,帶領高中生們深入探索了微觀世界與未來制造的奇妙結合。學生們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還激發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與探索精神。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青少年走進高校實驗室,感受科學的魅力,探索未知的世界,為青少年未來的學術道路點燃希望的火花,助力他們在科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來源: CSBM生物復合材料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