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蔓枯病為土傳病害,秋露地及秋大棚、日光溫室栽培較容易發病,其發生嚴重程度與年份有關。病原菌為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et Walke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癥狀】 多在成株期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莖蔓。葉部受害,病斑初期近圓形、半圓形或自葉緣向內呈“V”字形,淡褐或黃褐色,上生許多黑色小點,病斑直徑1~3.5厘米,少數更大,可達半個葉片,后期病斑易破碎。莖蔓染病大多在節部,出現不規則形病斑,逐漸擴展,有時可達幾厘米長,表皮可開裂,病部粗糙,有時伴有透明膠體流出,發病后期,病部呈黃褐色,逐漸干縮,濕度大時病部有黑色霉層產生,上生許多小黑點,最后病部呈亂麻狀,嚴重時莖蔓腐爛、死亡。此病與枯萎病區別處是維管束不變褐,也不危害根部。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殘體、土壤、架材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通過雨水、灌溉水、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多通過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植株。病菌喜歡溫暖高濕的條件,在溫度為18~25℃,土壤、空氣濕度大時容易發病。莖基部發病和土壤水分相關,土壤濕度大或田間積水,容易導致莖基部發病。連作,氮肥過多或肥料不足,植株長勢弱,露地栽培排水不暢,保護地栽培空氣濕度過大、光照弱等條件下,均易引起發病。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津優3號、中農13等;進行種子消毒;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或進行土壤消毒;清潔田園,減少初侵染源;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法,減少土壤中病菌濺射到植株莖葉上的機會;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施足基肥,及時排水,采用膜下灌水,避免大水漫灌,保護地要加強通風透光;徹底清除病葉、病蔓。

2.化學防治:種子消毒,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拌種。棚室消毒,定植前用5%菌毒清水劑150倍液,或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對棚室內的土表、架材、墻壁噴灑。發現病株后及時用藥,常用藥劑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膠懸劑400倍液,65%甲硫·乙霉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5~7天噴1次,連噴3~4次。

來源: 遼寧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