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日,江西省自然保護地建設中心與武夷山保護區聯合開展2期“多彩自然 探尋武夷山”自然教育公益活動,全省共60余名青少年參加。

為倡導青少年了解江西濕地文化、認識濕地物種、探索生物多樣性,本次活動走進武夷山保護區,探尋鳥類蹤跡,探索武夷山植被,探秘昆蟲及兩棲爬行動物世界。

通過晨起觀鳥,在自然教育科普講師的引導下,青少年學會使用望遠鏡拉進人與鳥兒的距離,耐心觀察、分辨林鳥與濕地候鳥及鳥種外觀特征。同學們了解武夷山保護區旗艦鳥類的特點及生境,豐富生物多樣性知識,進而增強了青少年愛鳥、護鳥的意識。

通過植物觀察,青少年探索森林與濕地典型植被的不同之處,加深對森林與濕地兩大生態系統的認知。穿越狹窄的山間小徑發現了垂掛在長藤上的中華獼猴桃、垂直向上生長的毛果枳椇等,在山澗溪流邊觀察到隨著溪流擺動葉片的菖蒲、在岸邊自由生長的銀葉柳等。分組制作各種植物標本,進一步加深對植物莖、葉、花、果的認知。

通過兩次夜觀課程,青少年體驗了夜色下不一樣的濕地和森林。在手電筒的光暈中,黃崗臭蛙、黑斑肥螈、崇安髭蟾等神秘的濕地生物,一一浮現眼前。在夜色下,獨角仙、蝶角蛉、浮游和各種蛾類都紛紛被吸引過來,進一步提升了青少年對自然界的認知,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武夷山保護區保存了江西45.1%的高等植物和57.7%的野生脊椎動物遺傳基因,最具代表性的是“黃崗三寶”—黃腹角雉、黑麂、南方鐵杉,被譽為“植物的寶庫”“鳥類的天堂”“昆蟲的世界”“動物的樂園”“世界生物模型標本的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本次活動旨在加強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充分發揮四強黨支部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樂趣,還激發了他們對自然世界的敬畏之心,進一步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來源: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