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文臺到廣播電臺的時間
對一個固定地點,計時周期相對穩定的是基于對太陽入射角的利用,但對多個地點來說需要一個統一的對時,對一個國家、對所有國家更需要共同的時間協調,天文臺通過星空測量獲得統一時間、校準天文鐘、再送到各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青島在建立了國家水準原點和國內第二座天文望遠鏡后,即用電纜將時鐘脈沖信號送到各大鐘樓和鬧市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CNR的外校時信號是由北京天文臺通過專線傳送的,而上海電視臺則每天早晨7點之前與上海天文臺通電話,語言報數手動校準日產的時鐘主備機柜并做記錄,這種由本地天文臺傳送時間信息、廣播電臺整點發播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
廣播整點報時曾長期是我國民眾對時的主要手段,這在老電影里和許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也反映出個體時鐘對時間同步的依賴關系是永遠存在的。在電子計時還沒有普及的年代,甚至用在表盤上固定水銀、用秒針當觸點來開關音頻震蕩波形發出六響報時。技術人員的費盡心思換來了民眾的高度信賴,以至于收聽者毫不懷疑發端的偶爾差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CNR的王澤祥等利用石英振蕩器和分立元器件研制播出時鐘,后來從黑龍江尚志找到許正中,他研制了可以外校時的高穩定石英鐘組、自動六響報時輸出、時鐘串行驅動碼輸出、串行驅動碼子鐘,構成了完整的、穩定的廣播時鐘系統,建立了國家標準,產品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國內廣播電臺普及。(作者:隋志國)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