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先生到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參觀指導工作,與學會部分同志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王義遒先生作為新中國時間頻率計量體系發展的親歷者,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歷和感受,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王義遒先生是中國波譜學與量子電子學領域的知名專家,曾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兼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主任。他在時間頻率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在由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中國宇航學會計量與測試專業委員會、中國天文學會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和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授時與時間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上,被授予全國時間頻率領域終身成就獎。
20世紀60年代,在羅瑞卿、彭真等國家領導人的要求下,王先生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原子鐘。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相關工作暫停,直到1972年,四機部提出任務需求,王先生恢復了原子鐘的研制。在陜西漢中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批量產的光抽運銣原子鐘,與北京768廠等單位共同生產二百余臺,在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他在國外工作期間,跟蹤國際上原子鐘的最新發展,自費購買儀器開展研究。1995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與中國天文學會等科技社團在呼和浩特召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會上王先生建議北斗導航系統不僅要能定位,還要加上授時功能,后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1999年,在由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中國天文學會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中國宇航學會計量與測試專業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授時與時間專業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上提出“我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時間頻率體系”,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王義遒先生的研究成果和貢獻對我國的科技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他的相關工作為時間頻率領域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王義遒先生對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提出建議,指出:時間頻率關系到國家經濟、軍事命脈,關系到社會秩序、人類健康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義上講,原子鐘比原子彈更重要。他鼓勵學會同志:要以國際單位制變革為契機,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學術交流,加強科學普及與宣傳。充分發揮好時間頻率是七個計量基本單位中精度最高、最為基礎的特性,組織和引導全國計量測試技術人才,積極開展相關前沿技術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
王義遒先生還參觀了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計量歷史文化科普創新基地,并在計量歷史文化研究、計量科普工作以及如何服務好學會會員等多方面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