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口腔微生態失衡,竟是腫瘤的隱形推手?
作者 肖永良
科普中國專家,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專家團隊委員,甘肅省健康巡講專家,原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等。
知道嗎,人們每天口腔里正上演著一場無聲的戰爭?超過700多種微生物,它們不僅僅是口腔的“居民”,也是健康的“守護者”。但,當這場平衡被悄然打破后,口腔微生物界的“內戰”隨著上演,會一步步侵蝕著人類機體的健康防線...
研究表明,人類約有1/3的癌癥,竟與口腔微生態失衡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存在密切關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菌變化,竟能成為癌癥的“幕后黑手”。
1. 口腔微生態失衡,腫瘤風險的“隱形路標”
1.1 口腔微生物組與全身疾病
口腔中存在著多達700余種不同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這些微生物共同構成了口腔微生物組,即人類口腔微生態系統。研究表明,口腔微生態失衡后,會引發如,齲病、牙周、炎癥、腫瘤等多種口腔疾病,還會與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腫瘤、心血管、內分泌等多種全身疾病相關聯。
1.2 特定細菌與腫瘤風險
多種口腔細菌被發現與特定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關聯。
例如:
巨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會引發口腔的鱗狀細胞癌,還與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等有關聯。研究比較深入的是與結直腸癌的關聯, Fn是口腔中的常見共生菌,健康人下消化道中很少見到,它可以通過血液、淋巴通道及消化道途徑進入結直腸,與結腸癌細胞粘附,誘發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引發結直腸癌,尤其是牙齦疾病發生時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幽門螺桿菌(H.pylori):與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及胰腺癌、肝癌等有關聯,以胃癌最為典型,幽門螺桿菌可通過誘導唾液粘蛋白MUC5 B和MUC7的產生影響口腔微生物群的定植。
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該細菌不僅與牙齦疾病相關,與口腔鱗狀細胞癌、食管癌、牙齦癌、胰腺癌、胃癌、肺癌、結直腸癌、頭頸癌、肝癌等有關聯。研究比較深入的是,與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和胰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聯,患者中,該細菌在癌組織內的存在顯著高于正常組織。
鏈球菌(包含咽峽炎鏈球菌,消化鏈球菌等):與口腔鱗狀細胞癌、食管癌、胰腺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咽喉癌、結直腸癌等有關聯。
EB 病毒(EBV):與口腔鱗狀細胞癌、口腔彌漫性大B細胞非Hodgki 淋巴瘤、口腔 Burkitt 淋巴瘤、鼻咽癌、胃癌、乳腺癌等有關聯。
人乳頭瘤病毒(HPV):與宮頸癌口腔鱗狀細胞癌、陰莖癌、咽喉癌,肛門癌、頭頸部癌,外陰癌、陰道癌等有關聯。
其他細菌:如,與食道腺癌風險有關聯的福賽氏類桿菌,與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等有關聯的放線菌,與食管癌、口腔鱗狀細胞癌、胰腺癌等有關聯的伴放線桿菌,等。
2.口腔微生態失衡引發腫瘤的可能機制
口腔微生態失衡后,炎癥反應、細菌毒素、代謝產物等是其病理生理機制的核心誘因,慢性炎癥反應可通過免疫系統、內分泌、糖酵解等系統,發生長期的炎性反應,為細胞異常信號分子表達,基因突變,癌基因活化,腫瘤微環境血管的構建生成等等提供了環境和途徑,引起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2.1慢性炎癥
慢性炎癥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因子,口腔微生態失衡引發慢性炎癥,持續的慢性炎癥反應可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同時DNA會發生損傷與突變的風險增加,發生腫瘤。如,具核梭桿菌誘導的炎癥反應,會刺激腸道黏膜細胞、免疫細胞的釋放一系列炎性因子(IL-1β、IL-6、IL-8)等,導致腸道微環境的變化紊亂,損傷腸道上皮細胞,從而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
2.2 細菌毒素和代謝產物
某些口腔細菌可能產生毒素和代謝產物,這些物質可能對宿主細胞產生直接毒性作用,或干擾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進而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2.3 免疫系統的影響
口腔微生態失衡會影響宿主的免疫系統失調,使得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免疫清除能力降低,腫瘤發生的風險增加。如,具核梭桿菌可以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對腫瘤免疫細胞浸潤、活化能力下降,免疫監視、免疫清除功能受到抑制,促進了腫瘤的發生發展。
2.4 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
口腔微生態失衡與遷移或移位后,可以激活腫瘤細胞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這是腫瘤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如,具核梭桿菌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促進結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等,可以誘導機體宿主細胞產生大量富含miR-1246/92b-3p/27a-3p和CXCL16/RhoA/IL-8的外泌體,其可以傳遞到微環境中未感染的結直腸細胞區域,通過促轉移性的miRNA、促轉移性的蛋白等,多個靶分子、多種作用形式,共同促進結直腸癌的轉移與發生發展。
3.關愛口腔,就是關愛生命
3.1從我做起 養成習慣
漱口、刷牙、潔牙、定期檢查...看似簡單的習慣,卻是維護口腔微生態平衡的關鍵。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守護口腔健康!
3.2 合理膳食,加分健康
健康飲食,從口開始。食物多樣化,少高糖、高鹽,均衡膳食,多食蔬果,讓口腔里的“好菌”茁壯成長,讓“壞菌”無處遁形。
3.3 科技助力,精準防治
益生菌療法、個性化醫療方案...隨著科技的發展,針對口腔微生態失衡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升級。未來已來,健康可期!
4. 好牙一口,健康一生
別讓口腔成為健康的“短板”!關注口腔微生態,就是關注全身健康。讓我們攜手行動起來,守護好這扇通往健康的大門。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了解這個重要的健康知識,一起為健康加分!
參考文獻:
[1]Stasiewicz M, Karpiński TM. The oral microbiota and its role in carcinogenesis[J]. Semin Cancer Biol,2022,86(Pt 3):633-642. doi: 10.1016/j.semcancer.2021.11.002
[2] 周學東,師文元.口腔微生態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 Barbour A, Elebyary O, Fine N, et al. Metabolites of the oral microbiome: important mediators of multikingdom interactions[J].FEMS Microbiol Rev,2022,46(1):fuab039.doi: 10.1093/femsre/fuab039.
[4]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口腔微生物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關系.2023年10月10日 14:45. https://mp.weixin.qq.com/s/GoZGeqNpTVBgORpbTMbIiA.
[5] Tomkovich, S. et al. Locoregional effects of microbiota in a preclinical model of colon carcinogenesis. Cancer Res. 77, 2620–2632 (2017).
[6] Borozan, I. et al. Molecular and pathology features of colorectal tumors and patient outcomes are associated with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its subspecies animali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31, 210–220 (2022).
[7] 楊禾,趙蕾,孟姝等.不同牙周狀況齦下菌斑中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福賽斯坦納菌的分布[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8(01):20-24.
[8] Gur, C. et al. Binding of the Fap2 protein of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to human inhibitory receptor TIGIT protects tumors from immune cell attack. Immunity 42, 344–355 (2015).
[9] Freire M, Nelson KE, Edlund A.The Oral Host-Microbial Interactome: An Ecological Chronometer of Health?[J].Trends Microbiol,2021,29(6):551-561.doi: 10.1016/j.tim.2020;11.004. Epub 2020 Dec 2
[10] https://mp.weixin.qq.com/s/pknIo9hUmG-RmS5mjfLTMA: 具核梭桿菌:腫瘤研究新焦點——深度解析其與腫瘤發展的內在聯系.
來源: 人體微生態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