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來,隨著“5·12”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特大暴雨等重大突發事件的相繼發生,我國公眾對應急安全知識的需求日益見長。防震減災科普作為應急科普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防震減災科普能力建設,探索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的新路子,是滿足人民安全需求、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的必然要求。

2018年,天津在全國率先提出“全域科普”的工作理念,為防震減災科普提供了新平臺和新機遇,如何推進防震減災與全域科普的深度融合,對于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天津市地震局高級工程師王萍等人所著《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防震減災科普發展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24年3月版)的出版發行,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該書以天津作為研究對象,在系統回顧天津防震減災科普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防震減災科普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創新性較強。全書主要有四個特點。立意深遠:堅持系統性思維,從我國防震減災和科學普及事業發展的“兩個大局”出發,準確把握了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立足全域科普“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工作理念,科學提出了防震減災科普轉型升級的目標、思路、路徑和著力點,為推進防震減災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內涵豐富:該著作包括概述篇、實踐篇、戰略篇,共3篇、12章。其中,概述篇對天津防震減災科普50余年來的發展進行總體回顧,并提出了防震減災與全域科普融合發展的新命題;實踐篇對近年來天津“防震減災 全域科普”的體系構建、陣地建設、典型活動、產品創作等方面的成效和不足進行案例分析;戰略篇分別對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防震減災科普發展的具體路徑進行深入探討。全書既有站在全局層面的宏觀思考,又有針對具體領域的具體剖析,內容豐富、資料詳實,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實踐可行:該著作基于作者團隊十余年的工作實踐,并結合了團隊多次的全市性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結果,針對當前天津乃至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強防震減災“大科普”戰略研究、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能力評估、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等具體路徑,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內容創新:該著作在國內著作中,首次對天津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歷史沿革進行系統回顧,首次對“防震減災 全域科普”的工作成效進行系統分析,首次對全域科普背景下防震減災科普發展策略進行系統研究,將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變革性觀點,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前沿性。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天津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