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理論
概念:
根據符號學的理論,人類的思維和語言交往都離不開符號,而人的意識過程就是一個符號化過程,思維無非是對符號的一種組合、轉換、再生的操作過程。符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媒介,符號又是表達思想感情的物質手段。簡言之,人類的意識領域就是一個符號的世界。當代設計學借助符號學的方法使自己由技術—數學或美學—數學的理論過渡到一種具有普通性的理論。它不僅涉及技術的物質性、功能性和審美狀態的數值規定,還涉及設計對象的產生、使用和適用與傳
代表人物:
德國哲學家馬克斯·本塞,其對符號學在設計領域里的應用作了開拓性研究。本塞按照符號學理論將世界分為四種對象:自然對象、技術對象、設計對象和藝術對象;四種對象分別通過三種參量來規定:固有性、確定性和預期性。人們從設計對象可以被規劃、實施和應用這一觀點出發,由此區分出三個階段,即規劃階段、實施階段和應用階段。
拓展運用:
西方設計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將符號學方法用于建筑設計。建筑語言所傳達的各種意義便是建筑功能作用的結果,其深層結構被概括為:(1)建筑是人類活動的容器;(2)建筑是氣候的調節器;(3)建筑是某一文化的象征;(4)建筑是對資源的利用。其表層結構,即建筑形式則是功能的表現者。
評價或影響:
符號學理論無疑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極有啟發的分析方法,使人們可以嘗試用它來探求視覺世界。意大利哲學家艾柯使用符號學的方法分析建筑;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用它分析設計作品;設計師們也開始認為符號學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消費者的意愿和需求。然而就目前而言,關于符號學的討論大多限于理論的爭辯,設計家們還難以真正理解其理論意義,也難以將其理論運用于設計實踐。這也正是設計學研究的意義所在。
播功能。
結構主義
概念:
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于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
代表人物:
最著名的結構主義倡導者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他在《野性的思維》中,他用結構主義方法探討過藝術的特性。對當代設計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法國結構主義哲學家是福柯和羅蘭·巴特。
福柯提出“無意識結構”概念,認為這種先驗的結構早在嬰兒、神話、宗教儀式中無意識地存在著,它是一種靜止的、孤立的、純粹同時態的結構,這種無意識結構幾乎隱藏在一切文化形態之中。任何知識從本質上講都只有“無意識結構”。
巴特認為,不應當從視覺設計的觀點來看待大眾文化,而應該認識到大眾文化揭示了當代社會潛在的框架結構。他力圖從設計的世界里推導出圖像與形式的意義,用他的話說就是圖像與形式的神話。羅蘭·巴特的著作對設計師們有著巨大的影響,他享有傳奇式地位的《神話》一書,用符號學的方法討論了神話利用設計方式來傳播的途徑,認為設計最有能力將神話付諸于持久、堅實和可觸的形式,并最終使設計成為現實本身。
解構主義
概念:
解構方法是從符號學引申出來的一種分析方法,它所要解構的是社會模式和大眾傳媒中有關性別、地位的流行套語。對待圖像,解構方式企圖揭示其多層面的意義。按照解構主義理論,我們可以運用科學的符號學原理來分析圖像,并且分別說明其視覺的、文化的以及語言的意義,這一分析過程被解構主義理論家稱之為解碼(decoding)。
解構主義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在其《論語法學》一書中確立,之后便作為一種批評類型被理論家們用于對一切研究領域里方法論問題的全面探討。一般認為,解構主義揭露傳統的偏見和自相矛盾,注重詳細解讀,具有濃厚的哲學興趣。
特點:
最大特點—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解構主義設計師共同點—賦予設計作品各種各樣的形態,運用相貫、偏心、反轉、回轉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運動感的形態的傾向。結構主義設計作品的特征是—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恒變的,沒有預定設計;是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亂的,模糊的。
代表人物:
法國社會學教授鮑德里亞是后現代主義最著名的理論家。他曾用解構方式探求廣告與消費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尤其對所謂原創性提出挑戰。受鮑德里亞的影響,多默于1990年出版了《現代設計的意義》,他用更為精致的解構方式分析設計的意義。設計分為“顯性設計”和“隱性設計”兩種:顯性設計是風格設計;隱性設計是工程設計。顯性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消費,而隱性設計決定設計品的功能。
**設計案例:**Richard B·Fisher中心:弗蘭克·蓋里 2003年
來源: 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