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概述

/ CONTENTS

學科新知聚焦業內權威專家,從學科發展的高度全面梳理、深入解讀腫瘤醫學各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進展,為醫護以及科研人員立體勾勒惡性腫瘤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賦能臨床科研和學術推廣,為醫學研究者搭建一個共享知識、交流經驗的平臺,推動腫瘤醫學領域的國際化合作與發展。

本期學科新知分享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林贈華教授和劉紅教授對繼發性的中樞神經淋巴瘤診療進展的精彩解讀。

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SCNSL)定義為全身性淋巴瘤初始診斷時或復發時累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可以是孤立的也可以是同步的全身性疾病。本文將回顧繼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診療的重磅學科進展,展望未來臨床探索方向,共同推進中國淋巴瘤臨床治療事業的發展!

1

臨床進展——靶向藥

SCNSL的發病率約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6%,盡管發病率低,但是患者的預后情況通常都不容樂觀。據統計,SCNSL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僅為5個月。值得注意的是,SCNSL在初次被診斷后的第一年內,往往會有首次復發的風險[1]。正是由于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后不久仍會進展或復發,這使得SCNSL的治療和管理變得尤為復雜和艱難。然而,近些年來關于SCNSL的預防與診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人員們不斷探索新的治療策略,免疫調節性藥物、靶向治療藥物等新型藥物或治療方法逐漸展現出其巨大的潛力和價值。這些新型藥物或治療方法的出現,為SCNSL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SCNSL以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R-CHOP)成為DLBCL標準一線治療方案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CNSL的發生率,但降低的幅度相對有限,統計學差異尚不顯著,這可能與利妥昔單抗的血腦屏障通過率較低有關。

2019年1月,為期六年的HOVON 105/ALLG NHL 24研究結果發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不支持利妥昔單抗加入以甲氨蝶呤為基礎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標準治療(MBVP)。但該研究的一個亞組分析顯示,對于年齡小于60歲(有資格接受鞏固性全腦放療)的患者中,R-MBVP治療相比MBVP治療對患者EFS的影響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P=0.015)。該計劃外亞組分析需要被謹慎解讀,研究者認為雖然利妥昔單抗并非與全腦放療同時給予,但其可在血清中持續存在長達9個月,可能在全腦放療破壞血腦屏障后滲透到大腦中從而發生作用。具體原因仍需一項新的以OS為主要終點、檢驗60歲以下患者差異的隨機Ⅲ期研究[2]。

另一項INGRID單臂Ⅱ期研究,利用NGR-hTNF-α靶向CD13+腫瘤血管,選擇性地增加了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和腫瘤周圍區域的血管通透性,在12名評估患者中有9例患者對NGR-hTNF/R-CHOP聯合治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腫瘤消退迅速且明顯[3]。

圖1 INGRID研究[3]

上述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臨床研究為部分原本透過血腦屏障較差的藥物在治療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時起效的機制提供了一些啟發,血腦屏障的破壞以及藥物對全身原發灶的有效控制是這些藥物對顱內轉移灶生效的可能原因。

SCNSL通常以急性神經癥狀為特征,因此一旦出現,必須立即進行緊急治療。血腦屏障阻止了很多藥物滲透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為了有效地治療SCNSL,醫生需要選擇那些能夠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以確保藥物能夠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發揮治療作用。

01

免疫調節性藥物

● 來那度胺

來那度胺是免疫調節性藥物,能夠抑制TNF-α、IL-1、IL-6及IL-12的分泌,促進IL-10分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激活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和NK細胞活性,發揮免疫調節的抗腫瘤作用,當其與R-CHOP聯合使用時,可以發揮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的作用[4]。

在一項對136例Ⅱ期臨床試驗患者的回顧性分析中,研究者發現來那度胺聯合R-CHOP(R2CHOP)治療DLBC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率明顯低于預期。該研究將這些患者分為低、中、高CNS-IPI風險組,Kaplan-Meier法估計R2CHOP隊列的2年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率為0.9%,低、中、高風險組分別為0%、0%和5.0%。與MER數據庫中接受R-CHOP治療的DLBCL患者相比,R2CHOP隊列的2年總體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率較低(0.9% vs. 1.8%),這一數據充分展示了該聯合治療方案在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方面的顯著優勢[5]。

在另一項Ⅰ期試驗中,研究者對14例難治性CD20+ CNSL患者(其中5例SCNSL-DLBCL患者)應用來那度胺單藥治療,部分患者加用利妥昔單抗和(或)地塞米松,最終9例來那度胺單藥治療的患者達到了至少部分緩解,6例維持緩≥9個月,4例維持緩解≥18個月,來那度胺維持相較于標準療法緩解時間明顯延長。此外,該試驗還深入探討了腦脊液乳酸水平在復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預后意義。研究發現,腦脊液乳酸升高的復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的總生存期明顯縮短。對于接受來那度胺單藥治療的復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而言,高腦脊液乳酸水平也與較短的無進展生存期相關。這一發現可能為鑒別可能受益于來那度胺的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6]。

圖2 腦脊液乳酸水平在復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預后意義[6]

● 泊馬度胺

泊馬度胺是第三代免疫調節劑,具有直接的細胞毒性和免疫調節作用,能抑制血液腫瘤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泊馬度胺與地塞米松聯用可協同誘導對來那度胺敏感或耐藥的腫瘤細胞凋亡[7]。

一項Ⅰ期臨床研究評估了在復發難治PCNSL或PVRL患者中應用泊馬度胺聯合地塞米松的安全性和療效。最終確定泊馬度胺最大耐受劑量(MTD)為5mg。在25例可評估療效的患者中,ORR為48%;16例MTD組患者ORR為50%。總體中位無進展生存(mPFS)時間為5.3個月,出現緩解的患者mPFS時間為9個月。3~4級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21%)、貧血(8%)、血小板減少(8%)[8]。泊馬度胺也因此被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推薦用于復發難治PCNSL患者[9]。

圖3 泊馬度胺聯合地塞米松達到CR的PCNSL患者的腦MRI[8]

泊馬度胺在PCNSL治療中的成功經驗為SCNSL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盡管SCNSL與PCNSL在病理和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但泊馬度胺的藥理特性和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在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治療中的潛力不容忽視。未來,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驗證泊馬度胺在SCNSL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改善預后。

02

靶向藥物

● BTK抑制劑

近年來,BTK抑制劑在SCNSL的治療領域中備受關注。伊布替尼作為一種創新的小分子抑制劑,以其獨特的藥理機制在SCNSL的治療中展現出了顯著的潛力。伊布替尼能夠與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的活性位點Cys-481高效結合,抑制其活性。伊布替尼可透過血腦屏障,動物模型及臨床試驗皆證實顱腦中伊布替尼的血藥濃度可達到有效濃度,在SCNSL中可能存在血腦屏障破壞,這將進一步增強伊布替尼治療SCNSL的療效[10]。

PHOENIX Ⅲ期試驗比較了R-CHOP聯合伊布替尼與R-CHOP治療DLBCL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在年齡小于60歲的患者中,伊布替尼聯合R-CHOP改善了EFS(HR,0.579)、PFS(HR,0.556)和OS(HR,0.330)。研究還發現,在接受R-CHOP聯合伊布替尼治療的患者中,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率為2.4%,而接受R-CHOP治療的患者復發率為3.8%[11]。

此外,Grommes等在一項Ⅱ期臨床試驗中,對44例復發難治性CNS淋巴瘤(其中15例SCNSL)患者進行了伊布替尼單藥治療的探索。結果顯示,在SCNSL患者中,伊布替尼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達69%,這一數據令人鼓舞,表明伊布替尼在SCNSL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療效[12]。

另外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伊布替尼在SCNSL治療中的優勢。在這一系列SCNSL患者中,與基于高劑量抗代謝物的化療方案相比,使用伊布替尼具有更高的緩解率和更長的PFS和OS。具體而言,接受伊布替尼治療的患者中位OS達到了16.8個月,而接受強化中樞神經系統定向化療的患者中位OS僅為4.4個月。這一數據對比凸顯了伊布替尼在SCNSL治療中的優勢[13]。

圖4 與基于高劑量抗代謝物的化療方案相比,使用伊布替尼具有更長的OS和PFS[13]

其他BTK抑制劑包括澤布替尼以及中國原研的奧布替尼等都在相關臨床研究中展現出更優于伊布替尼的中樞透過率,有望成為SCNSL患者的新選擇。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接受含澤布替尼治療的13例患者(8例PCNSL,5例系統性DLBCL),其中61.5%為復發/難治,84.6%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總的ORR為84.5%,涉及中樞神經系統病例的ORR為81.8%[14]。另外一項研究比較了奧布替尼與伊布替尼治療復發/難治PCNS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共350名患者被納入(隊列1:利妥昔單抗+奧布替尼,105例;隊列2:奧布替尼,107例;隊列3:伊布替尼,117例)。結果顯示,與隊列3相比,隊列1的ORR和DCR更高(P<0.0001);隊列2的DCR更高(P=0.0062)。隊列1的ORR高于隊列2(P=0.0188)[15]。

● 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維泊妥珠單抗(Pola)

維泊妥珠單抗是首個獲批的抗B細胞特異性表面蛋白CD79b的抗體偶聯藥物,由抗CD79b抗體和抗有絲分裂劑甲基澳瑞他汀E偶聯而成[16]。

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國際Ⅲ期臨床試驗評價了改良的Pola-R-CHP方案(用Pola替代長春新堿)與標準R-CHOP方案治療初診DLBCL患者的效果。該研究將879例患者隨機分組,中位隨訪28.2個月,結果顯示Pola-R-CHP組(n=440)2年無進展生存百分比顯著高于R-CHOP組(n=439):76.7% vs 70.2%;兩組2年O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7]。

● 雙特異性抗體:格菲妥單抗

作為一種創新的CD3×CD20雙特異性抗體,在DLBCL的治療領域已展現出了顯著的潛力和優勢。

最近一項研究首次報道了格菲妥單抗用于治療SCNSL的病例數據,并深入探討了其通過血腦屏障及誘導患者臨床反應的能力。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格菲妥單抗能夠部分滲透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發揮治療作用。這一發現為SCNSL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研究還顯示格菲妥單抗能夠安全地誘導SCNSL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反應。這意味著在接受格菲妥單抗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緩解,同時影像學檢查也顯示出了腫瘤體積的縮小或消失[18]。

圖5 格菲妥單抗在腦脊液中達到足夠的濃度,可以在體外驅動T細胞活化和對CD20+淋巴瘤細胞的細胞毒性(A-C);格菲妥單抗用于治療SCNSL的臨床療效(D)[18]

2

臨床進展——細胞治療

Juan Pablo Alderuccio及其團隊深入探討了SCNSL與DLBCL、伯基特淋巴瘤(BL)以及套細胞淋巴瘤(MCL)的治療策略。其中,在涉及全身性DLBCL并伴隨實質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病例中,對于年齡在70歲以下的患者,研究團隊特別推薦了MATRix-R-ICE方案,并結合基于塞替派的ASCT作為鞏固治療;對于那些出現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的DLBCL患者,研究結果同樣顯示MATRix方案(可包含或不含R-ICE)的療效顯著,對于治療后有積極反應的患者,團隊建議采用塞替派-ASCT進行進一步的鞏固治療;對于一線治療后復發的DLBCL伴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的患者,研究團隊則強烈推薦了CAR-T細胞治療[1]。

由此可見,ASCT和CAR-T細胞治療在淋巴瘤的治療中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療選擇,也為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01

高劑量治療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HDT-ASCT)

對于SCNSL患者而言,HDT-ASCT可以挽救一部分化療敏感且適合移植的患者。最近一項關于124例SCNSL的多中心研究表明,在HDT-ASCT后,DLBCL-SCNSL患者的中位PFS和OS均有所改善。HDT-ASCT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對于誘導治療無反應患者的良好反應和生存上,更在于其為新發DLBCL-SCNSL患者帶來了顯著的生存益處。數據顯示,這部分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高達65%[19]。

圖6 HDT-ASCT在DLBCL-SCNSL中的作用[19]

MARIETTA試驗評估了MATRix(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塞替派和利妥昔單抗)序貫聯合RICE(利妥昔單抗、異環磷酰胺、卡鉑和依托泊苷)和卡莫司汀-塞替派治療DLBCL診斷或復發時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活性。共有79例患者入組,其中可評估患者75例。研究團隊發現,在入組后1年達到主要終點時,42例患者無進展(無進展生存率58%),49例(65%)在MATRix-RICE后有客觀反應,其中29例(39%)有完全反應。37例有反應的患者接受了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項目結束時,46名患者(61%)有客觀反應,客觀反應的中位持續時間為26個月。中位隨訪29個月,35例患者無進展,33例患者存活,2年總生存率為46%。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MATRix-RICE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預后極差的SCNSL患者中的有效性,并且該治療方案的毒性水平也在可接受范圍內[20]。

一項關于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真實世界治療和結果的前瞻性觀察研究報告了243例SCNSL患者的臨床數據和預后,其中隊列Ⅰ(n=49,初診全身性淋巴瘤時伴SCNSL的患者),隊列Ⅱ(n=194,既往診斷的全身性淋巴瘤復發時發生SCNSL的患者)。在治療策略上,大多數患者選擇了全身(靜脈)治療的方式(隊列Ⅰ,n=27;隊列Ⅱ,n=86)或全身和鞘注聯合治療的方案(隊列Ⅰ,n=19;隊列Ⅱ,n=80)。在隊列Ⅰ中,患者最常接受以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為基礎的治療方案(n=33),27名患者予以R-CHOP/(R)-MTX方案,21名患者接受了高劑量阿糖胞苷(HD-AraC)為基礎的治療方案。在隊列Ⅱ中,160名患者接受了基于HD-MTX的治療方案,118例患者采用以HD-AraC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在這兩個隊列中共有103例患者接受了HDT-ASCT。從治療效果來看,兩個隊列的初始SCNSL治療(誘導治療)的總緩解率為54%,其中完全緩解(CR)35%,部分緩解(PR)19%。在生存期方面,診斷為SCNSL后的中位OS為17.2個月,隊列Ⅰ的中位OS(60.6個月)比隊列Ⅱ(11.4個月)更長。此外,接受HDT-ASCT與部分緩解或更好與更長的OS相關(HR=0.47,95% CI:0.25~0.89,P=0.0197)[21]。

圖7 接受和不接受HDT-ASCT的SCNSL患者生存率[21]

02

CAR-T細胞治療

對于復發和難治的淋巴瘤患者,傳統的挽救治療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是主要的策略,但這一治療路徑并非都適用于所有患者。據統計,僅有約25%的患者符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條件,且僅有約10%的患者能從中獲得長期的疾病緩解。對于那些因各種原因不適合接受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或移植后病情復發的患者,他們的預后和生存狀況往往堪憂。而CAR-T細胞治療為這類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胞治療,為這些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實現持久緩解甚至治愈的治療選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2]。

在2023年11月9日公布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研究團隊評估了接受CAR-T治療的SCNSL患者的預后。共有61例患者被納入分析,總有效率為68%,CR率為57%。在多變量分析中,發生任何級別CRS的患者實現CR的幾率更高(OR=3.9,95% CI:1.01~15.39,P=0.047)。中位PFS為3.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的PFS率分別為35%和16%。中位生存期為7.6個月,6個月和12個月的生存期分別為59%和41%,該研究為未來探索SCNSL新治療方案的試驗提供了方向[23]。

圖8 CAR-T治療SCNSL患者的生存分析[23]

此外,另一項關于CAR-T治療原發性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結果。這項研究共納入了17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PCNSL)和27例SCNSL患者。經過CAR-T治療后,有31例(68.9%)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緩解,其中18例(40.0%)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完全緩解,中位持續時間為11.4個月±4.5個月。該研究表明了CAR-T細胞治療在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治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CAR-T細胞治療為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臨床研究的深入,相信這一技術將在未來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24]。

03

去化療趨勢下,傳統化療在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作用

對于SCNSL,鞘內注射(IT)和以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為主的聯合化療是應用最為廣泛的CNS侵犯預防方式和治療方式。

(1)IT

IT甲氨蝶呤(MTX)和/或阿糖胞苷的CNS病變的防治,通常聯合類固醇,歷來用于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然而,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在針對DLBC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的IT預防策略面臨了一些挑戰。

當前,DLBCL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侵犯主要表現為腦實質的受累,而藥物在通過蛛網膜下腔時,其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相對較弱。大多數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試驗的分析顯示,IT預防效果并不顯著。最近的回顧性系列研究表明,無論是老年患者還是高風險的DLBCL患者,都沒有顯示出IT預防帶來的明顯益處。

但是,根據國際結外淋巴瘤研究組(IELSG)進行的兩項前瞻性單臂研究的數據,在睪丸DLBCL患者中,IT預防可能在預防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中發揮作用。IELSG10研究(n=53)顯示,與之前的回顧性研究相比,接受R-CHOP+對側睪丸照射和4次IT MTX治療的患者(5年累積風險為6%)的CNS復發風險較低。此外,在中位隨訪5年后,IELSG30試驗分析了54例接受R-CHOP、對側放療和2個療程治療末的HD-MTX(1.5 g/m2)加4次IT阿糖胞苷加強CNS預防的患者,均沒有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復發。因此許多中心已將IT MTX和治療結束時的HD-MTX作為這類特殊淋巴瘤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預防策略[25]。

圖9 評估鞘內注射預防SCNSL的相關研究[25]

(2)HD-MTX

近年來,HD-MTX(≥3 g/m2)被認為是高危DLBCL患者CNS-L的潛在預防策略。最初的回顧性研究表明,HD-MTX在預防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方面具有潛在的益處。然而,近年來,幾項大型回顧性研究未能證明其能減少中樞復發。最近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納入了906例患者,其中326例為高危患者,結果顯示,接受HD-MTX的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復發風險為12.2%,而未進行預防的患者為11.2%[25]。

關于HD-MTX的最佳劑量或時間尚未達成共識。Wilson等人進行了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對1384名接受R-CHOP樣方案和HD-MTX預防治療的患者進行了研究,無論是在治療期間還是在治療結束時,他們得出結論,接受這兩種策略治療的患者在中樞神經系統復發風險方面沒有差異。此外,在19.3%的患者中,插入HD-MTX與毒性增加相關,導致后續R-CHOP的推遲。這些結果表明,如果要使用HD-MTX,應在R-CHOP治療結束時給予[25]。

圖10 評估使用HD-MTX預防SCNSL的相關研究[25]

雖然HD-MTX越來越多地用于DLBCL的中樞累及的治療,但HD-MTX因為不良反應較大而應用受限,例如急性腎損傷、黏膜炎等,因此對絕大多數患者現更傾向于在治療結束后給藥或者優先考慮全身治療,甚至在部分患者中完全放棄使用HD-MTX[25]。

04

全身化療后單純中樞復發,全身化療是否需要繼續應用?

SCNSL在臨床上有三種不同的情況:(1)新發時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和全身性淋巴瘤(TN-SCNSL);(2)中樞神經系統復發無系統性淋巴瘤復發(孤立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復發,RI-SCNSL);(3)系統性淋巴瘤治療后復發的全身和中樞神經系統疾?。≧C-SCNSL)[25, 26]。面對這些不同的情況,治療方案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

圖11 SCNSL的治療方法[25]

對于新發癥狀的患者,適合患者的首選方案包括MARIETTA方案(在實現部分或完全緩解或ASCT前疾病穩定的患者中,采用MATRix/RICE誘導和基于塞替派的條件ASCT鞏固)或RCODOX-M/IVAC。適應度較低的患者可以通過合理的R-MTX-Ara-C/RICE、R-CHOP和靜脈或鞘內MTX治療獲得應答,同時考慮使用ASCT鞏固和塞替派治療[26]。

圖12 TN-SCNSL的治療[26]

在孤立復發的患者中,治療方案的選擇同樣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對于適合的患者,首選含卡莫司汀/塞替派的預處理+ASCT鞏固,或MARIETTA方案。適應度較差的患者可以通過基于R-MTX-Ara-C的方案獲得應答,并且可以考慮ASCT鞏固[26]。

圖13 RI-SCNSL的治療[26]

對于出現同步復發的患者,適合患者的首選方案包括MATRix/RICE和ASCT鞏固(MARIETTA方案)。不適合的患者可以通過挽救性化療(RICE,R-DHAP等)或基于當時的新方案,在誘導時添加靜脈注射或鞘內MTX,然后進行ASCT鞏固(在ASCT前實現部分/完全緩解的患者)[26]。

圖14 RC-SCNSL的治療[26]

在某些情況下,對于完成化療、ASCT鞏固后仍有殘留疾病證據的RI-SCNSL患者,或干細胞動員失敗不進行ASCT的患者,全腦放療(WBRT)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WBRT可將患者轉化為CR,WBRT后CR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4個月,約30%的患者獲得持久緩解。此外,全身治療失敗后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進展的年輕患者也可以考慮WBRT[26]。

淋巴瘤對藥物治療敏感,在細胞毒性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近年來隨著小分子靶向藥物(例如PI3K抑制劑、BTK抑制劑、核輸出蛋白抑制劑、BCL2抑制劑等)、新靶點單抗藥物(如CCR4單抗)、抗體偶聯藥物(如CD79b、CD30抗體偶聯MMAE)、雙特異性抗體(如CD3-CD20雙抗)和細胞治療(CAR-T和CAR-NK)的進展,淋巴瘤患者的預后持續改善。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治療進展,但是在SCNSL這一領域仍存在許多未滿足的需求。因此,臨床亟需深入探索現有方案在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應用,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和有效的治療選擇。

參考文獻

[1]Alderuccio JP, Nayak L, Cwynarski K. How I treat secondary CNS involvement by aggressive lymphomas[J]. Blood, 2023, 142(21): 1771-1783.

[2]Bromberg JEC, Issa S, Bakunina K, et al.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NS lymphoma (HOVON 105/ALLG NHL 24):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intergroup study[J]. Lancet Oncol, 2019, 20(2): 216-228.

[3]Ferreri AJM, Calimeri T, Conte GM, et al. R-CHOP preceded by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zation with engineere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primary CNS lymphoma[J]. Blood, 2019, 134(3): 252-262.

[4]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 來那度胺治療淋巴瘤中國專家共識(2024年版)[J]. 中國腫瘤臨床, 2024, 51(1): 1-8.

[5]Ayed AO, Chiappella A, Pederson L, et al. CNS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DLBCL treated with lenalidomide plus R-CHOP (R2CHOP): analysis from two phase 2 studies[J]. Blood Cancer J, 2018, 8(7): 63.

[6]Rubenstein JL, Geng H, Fraser EJ, et al. Phase 1 investigation of lenalidomide/rituximab plus outcomes of lenalidomide maintenance in relapsed CNS lymphoma[J]. Blood Adv. 2018, 2(13): 1595-1607.

[7]EngelhardtM, AjayiS, ReinhardtH, et al. Pomalidomide[J]. 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 2018, 212: 169-185.

[8]TunHW, JohnstonPB, DeAngelisLM, et al. Phase 1 study of pomalidomide and dexamethasone for relapsed/refractory primary CNS or vitreoretinal lymphoma[J]. Blood, 2018, 132(21): 2240-2248.

[9]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s(2023).

[10]龐迪文, 陳菲莉, 李文瑜. 伊布替尼在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中的應用[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20, 41(04): 348-350.

[11]Younes A, Sehn LH, Johnson P,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Ibrutinib and Rituximab Plus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in 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 J Clin Oncol, 2019, 37(15): 1285-1295.

[12]Grommes C, Wolfe J, Gavrilovic I, et al. Phase II of single-agent Ibrutinib in recurrent/refractory primary (PCNSL) and secondary CNS lymphoma (SCNSL)[J]. Blood, 2018, 132(Suppl 1): 2965.

[13]Rusconi C, Cheah CY, Eyre TA, et al. Ibrutinib improves survival compared with chemotherapy in mantle cell lymphoma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pse[J]. Blood, 2022, 140(17): 1907-1916.

[14]Zhang Y, Li Y, Zhuang Z, et al.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Zanubrutinib-Containing Regimens in DLBCL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Distribution of Zanubrutinib: A 13-Case Series[J]. Front Oncol, 2021, 11: 760405.

[15]Qiao L, Liu Q, Huang C. Orelabrutinib versus ibrutinib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relapsed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An 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J]. Medicine (Baltimore), 2023, 102(27): e33880.

[16]王婭, 余田田, 余莉.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新型免疫藥物治療進展[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4, 64(02): 75-80+106.

[17]Tilly H, Morschhauser F, Sehn LH, et al. Polatuzumab Vedotin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 N Engl J Med, 2022, 386(4): 351-363.

[18]Godfrey JK, Gao L, Shouse G, et al. Glofitamab stimulates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of CNS tumors and induces clinical responses in secondary CNS lymphoma[J]. Blood, 2024, 2024024168.

[19]Treiber H, Nilius-Eliliwi V, Seifert N, et al.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A Multicenter Study of 124 Patients[J]. Hemasphere, 2023, 7(8): e926.

[20]Ferreri AJM, Doorduijn JK, Re A, et al. MATRix-RICE therapy and 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secondary CNS involvement (MARIETTA): an international, single-arm, phase 2 trial[J]. Lancet Haematol, 2021, 8(2): e110-e121.

[21]Habringer S, Demel UM, Fietz AK, et al.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real-world treatment and outcome in secondary CNS lymphoma[J]. Eur J Cancer. 2024, 196: 113436.

[22]SEHN L H, SALLES 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J]. N Engl J Med, 2021, 384(9): 842-858.

[23]Epperla N, Feng L, Shah NN, et 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following CAR T-cell therapy: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J Hematol Oncol, 2023, 16(1): 111.

[24]Karschnia P, Arrillaga-Romany IC, Eichler A, et al. Neurotoxicity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afte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with CD19-direc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s[J]. Neuro Oncol, 2023, 25(12): 2239-2249.

[25]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J]. Haematologica, 2023, 108(3): 673-689.

[26]Cwynarski K, Cummin T, Osborne W, et al.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J]. Br J Haematol, 2023, 200(2): 160-169.

來源: CACA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