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文|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高建忠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裴晉云

李東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創立了內傷學說,而闡釋內傷學說的代表性著作是《內外傷辨惑論》。《內外傷辨惑論》是李東垣生前唯一成書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內傷病的不同;“卷中”部分為勞倦所傷論;“卷下”部分為飲食所傷論。其中,“卷中”部分根據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列有飲食勞倦論、暑傷胃氣論、肺之脾胃虛方和腎之脾胃虛方四部分。

本文介紹《內外傷辨惑論》的經典方劑——升陽益胃湯。

《 中國中醫藥報 》2022年5月19日4版


方證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原文: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干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原方組成:黃芪二兩,半夏、人參、炙甘草各一兩,獨活、防風、白芍、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柴胡、澤瀉、白術各三錢,黃連一錢。

用法:上?咀,每服稱三錢,水三盞,生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或加至五錢。

主治:肺脾氣虛證。


辨證釋疑

升陽益胃湯是李東垣按照春、夏、秋、冬四時制定的四首代表性方劑中應“秋”的一首方劑,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的“肺之脾胃虛方”內容中。

什么是“肺之脾胃虛”?明代醫家周慎齋在《慎齋遺書》中說:“胃中陽氣,貫于五臟之內。假令胃中陽氣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虛也。余可類推。” 胃中陽氣就是李東垣所說的胃氣,胃氣是貫于五臟之內的。《脾胃論》中說:“脾無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臟。”也就是說,心、肝、肺、腎四臟中都有脾胃,都有胃氣。可以這樣理解:肺中的脾胃虛就是“肺之脾胃虛”,或者說肺中的胃氣虛就是“肺之脾胃虛”。

為什么會出現“肺中脾胃虛”?肺主秋降,在內傷脾胃氣虛的基礎上,秋降不及,即是肺中脾胃虛。秋降不及,既可以是脾胃氣虛引起,也可以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有其他因素如邪阻、氣滯等引起。

“肺中脾胃虛”有什么表現?我們很難用一組脈癥把“肺中脾胃虛”界定下來,只能參考升陽益胃湯的主治去明白其中道理,然后以理去指導臨床。


方證解讀

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主降濁。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胃納脾運功能失調,則“飲食無味”“不欲食”“食不消”;升清降濁功能失司,則“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氣血化生不足,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濕熱少退”,并非全退,濕熱中阻,則見“體重節痛”“口干口苦”。脾胃氣虛為本,濕熱困脾為標,虛在脾胃,實在濕困。

脾胃虛的同時還伴隨有肺氣的不足。秋燥令行,由夏浮轉為秋降,一方面,脾胃氣虛,轉化不足,致肺虛;另一方面,濕熱內滯,肺降不暢。肺主皮毛,肺虛,宣降失和,不能布化于皮毛,溫煦皮毛不足,癥見“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肺氣不足的原因是脾胃之氣不足,陽氣不能上升外達,因此說“乃陽氣不伸故也”。

升陽益胃湯,“升陽”,既包括使陽氣上升外達,即“伸”陽,使陽氣舒展;也包括恢復中焦氣機升降,即恢復“脾升”;“益胃”,既包括補益肺氣、胃氣,也包括運脾和胃,即恢復“胃降”。

升陽益胃湯方證的病機可歸納為:在脾肺氣虛、濕熱內阻的基礎上伴有脾胃的升降障礙和肺氣的宣降障礙。

臨床中使用升陽益胃湯需要同時具備以下四方面的見癥:第一,脾胃氣虛見癥,如周身乏力、精神短少、嗜睡、納差等;第二,濕熱內阻見癥,如肢體困重、關節疼痛、口干口苦,或口干而不欲飲,舌苔膩等;第三,脾胃升降障礙,如胃脹、腹脹、惡心嘔吐、打膈、大便失調(或干、或稀)、小便頻數等;第四,陽氣不伸的肺表見癥,如惡寒、身熱、面容憂愁、面色或皮膚缺少光澤等。至于是否秋燥令行,僅作參考。

從藥物組成分析,升陽益胃湯可看作是由補中益氣湯去升麻,以當歸易白芍,加半夏、茯苓、獨活、防風、羌活、澤瀉、黃連而組成的。所加藥物可分為兩組:一組是升清藥,獨活、防風、羌活;一組是降濁藥,半夏、茯苓、白芍、澤瀉、黃連。這兩組藥合用,升清、降濁、退濕熱,加陳皮理氣,加黃芪、白術、人參、甘草補氣,即成升陽益胃湯。

方中14味藥,用李東垣藥類法象分析:黃芪、人參、炙甘草、白術、橘皮、半夏6味藥屬“濕化成”類;白芍、茯苓、澤瀉3味藥屬“燥降收”類;防風、羌活、獨活、柴胡4味藥屬“風升生”類;黃連屬“寒沉藏”類。方中以“濕化成”類藥物為主以益胃,配伍“風升生”類藥物升陽,佐以“燥降收”類及“寒沉藏”類藥物以降濁。立足中焦,重在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


臨床應用

后世醫家對于升陽益胃湯多有應用,或原方照用,而更多的是僅取其立方之旨用其法。

王九歲,久瀉,兼發瘡痍,是濕勝熱郁。苦寒必佐風藥,合乎東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

人參,川連,黃柏,炙甘草,廣皮,白術,神曲,麥芽,柴胡,升麻,羌活,防風。

以上是《臨證指南醫案》中的一則案例。

肺脾氣虛,濕熱郁滯,氣機升降出入障礙。方中用人參、白術、炙甘草補中益氣,羌活、防風、升麻、柴胡升清散濕,陳皮、神曲、麥芽和中降濁,黃連、黃柏祛濕熱瀉陰火。補中、升清、降濁、瀉陰火,所用不是升陽益胃湯之方,可以看作是升陽益胃湯之法。


典型醫案

張某,男,46歲。2018年3月9日初診。主訴頭昏3~4年,上午較甚,下午較輕,常有頭目欠清爽之感。納食、大小便、睡眠均無異常。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膩,脈細緩。

證屬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治以益氣升清、和胃降濁為法,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處方:黨參9g,炙黃芪15g,葛根12g,蔓荊子9g,升麻6g,鉤藤15g,炒蒺藜9g,炒雞內金15g,焦山楂15g,炙甘草3g。7劑,水沖服(顆粒劑,下同)。

3月16日二診:藥后頭昏明顯減輕,舌苔仍薄膩。上方加陳皮9g,繼服7劑。

3月23日三診:自訴上午仍有頭昏感,較前為輕,補訴時有身熱感。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膩,脈細緩。

證屬脾胃氣虛,升降出入失和,陰火內生。治以益氣和中、升清降濁瀉陰火為法,方用升陽益胃湯加減:人參3g,炙黃芪9g,生白術6g,茯苓6g,陳皮6g,姜半夏6g,生白芍6g,羌活1g,獨活1g,柴胡1g,防風1g,黃連1g,澤瀉9g,鉤藤9g,炙甘草2g。7劑,水沖服。

3月30日四診:藥后周身爽快,已無頭昏、身熱,補訴平素口干,服上藥后口干緩解,自覺口內自然有津。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細緩。上方去鉤藤,繼服10劑。

按頭昏屬臨床常見病癥,與眩暈有別。頭屬清竅,有賴清陽上行。上午為陽氣升發時段,首診以頭昏、上午較甚,考慮為脾胃氣虛、升清不足。舌苔薄白膩,考慮有濁降不足,故治療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益氣升清降濁。

因未見明顯陰火征象,故不用芍藥、黃柏降濁瀉陰火,而用炒雞內金、焦山楂消食和胃以降濁。時值春天,病在頭竅,患者常有頭目欠清爽之感,故加用鉤藤、炒蒺藜辛涼清散以利頭目。首診方見效,二診著眼于舌苔仍薄白膩,故加用陳皮和胃降濁。

三診時,癥狀進一步減輕,但上午仍有頭昏感,舌苔仍為薄白膩,清升濁降仍未完全恢復。根據補訴時有身熱感,考慮陰火內生,同時也考慮到氣機不僅升降障礙,尚有出入障礙。故選用升陽益胃湯益氣和中、升清降濁瀉陰火,加小量鉤藤清利頭目。藥后氣機升降出入復常,故頭昏、身熱全無,周身自覺爽快而口內津潤。

本案用方由益氣聰明湯改用升陽益胃湯的著眼點在于時有身熱感。時有身熱感是肺表見癥,意味著氣機出入障礙、陽氣不伸。

編輯|王青云審核|白曉蕓 徐婧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