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多國持續遭遇熱浪。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現52攝氏度的高溫,逼近歷史極值。熱浪也席卷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攝氏度,已經導致多人死亡。
那么,今夏我國是否會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氣候、地形等因素共促高溫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部分地區出現明顯高溫天氣,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2攝氏度至4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較常年高出2攝氏度到5攝氏度。
“與歷史同期相比,近期這些地區的高溫天氣,整體來說還不是特別極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任國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事實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在每年3月至6月都會遭遇極端高溫天氣。
這次的熱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印度為例,地形和氣候等因素共同造就了高溫天氣。
從地形上看,印度北部緊鄰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南部是德干高原,中間是廣闊的恒河平原。平原地區大氣層相對較薄,散熱能力較差,氣溫容易迅速攀升。
從氣候角度看,印度所在的南亞地區主要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5月下旬至6月初,南亞季風還沒有爆發,印度上空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此時天空云量少,降水少,太陽輻射強,土壤濕度低,蒸發消耗的熱量少。
任國玉解釋,從春分開始,正午太陽直射點從赤道逐漸北移至印度大陸。同時,印度次大陸北部和西部受到高山阻隔,來自高緯度的冷空氣很難吹進來,即便一些偏西北風或偏北風吹進來,氣流下山后也會受到焚風效應影響,形成干熱風,讓天氣更炎熱。### 2024年或比2023年更熱

2023年形成了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
“一般來講,厄爾尼諾形成的次年,極端天氣將會出現得更頻繁。與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熱,極端天氣出現次數或更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說。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長期從事厄爾尼諾預測與研究工作。他說,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創造全球高溫新紀錄的概率達60%。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鄭志海認為,2000年以來,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華南等地的夏季高溫事件出現頻率呈明顯增加趨勢。預計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華北、內蒙古中西部、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華南、西南地區南部、西北、新疆等地氣溫偏高比較明顯。
鄭志海預測,受今年高溫影響最明顯的區域或將偏南一些,主要集中在江南南部、華南一帶。除此之外,長江流域2022年夏季持續高溫干旱天氣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異常天氣事件,預計今年出現類似事件的可能性小。

厄爾尼諾顯示結束跡象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預測稱,2023年至2024年助推全球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厄爾尼諾已經顯示出結束跡象,拉尼娜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本次厄爾尼諾在2023年12月達到峰值,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之一。2024年7月至9月期間,出現拉尼娜的可能性為60%;8月至11月期間,這種可能性達到70%。同時,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雖然厄爾尼諾即將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長期氣候變化的暫停,受溫室氣體影響,地球將持續變暖。

小貼士: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高并造成大氣環流異常的一種氣候現象。隨著科學發展,科學家逐漸了解了厄爾尼諾的發展過程,并總結出有利于厄爾尼諾發展的四個環節,主要包括:赤道中東太平洋信風減弱、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西太平洋暖池表層暖水向東傳輸;中東太平洋次表層海水上涌減弱,對流活動加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水變暖,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層冷水上涌,表層海水變冷;沃克環流減弱,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熱帶緯圈環流減弱,菲律賓以西副熱帶高壓增強。這四個環節像鏈條一般環環相扣,成為判斷厄爾尼諾發展的重要依據。

我國在2017年正式推出《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規定Ni?o3.4區海溫指數(海面溫度距平的平均值)3個月滑動平均達到或超過0.5℃,且至少持續5個月,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小于或等于-0.5℃,且至少持續5個月,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常常交替出現,循環周期一般為2年到7年,平均周期為4年。1951年以來,累計發生22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中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分別發生在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

來源: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