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挖掘糧食機收減損潛力”,機收減損是糧食大田高產到顆粒歸倉全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據測算,全國小麥機收損失率平均下降1個百分點,就能挽回糧食損失25億斤,相當于新增300萬畝面積的產量。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降低機收損失,對于實現糧食豐收、“端牢中國飯碗”,意義十分重大。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聯合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等單位,依據《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制作了科普視頻**《顆粒歸倉:糧食機收減損(小麥)》**,重點普及如何選擇小麥適宜收獲期、調整機收作業狀態、提升機手操作技巧等常識技能。

下面就讓視頻中的主角“程工”(農機工程師)和“阿豐”(農機手)帶我們來看看小麥機收環節有哪些重要小技巧吧!

1.如何判斷小麥機收適宜期?
小麥機收宜在蠟熟末期完熟初期進行,此時產量最高,品質最好。該時期小麥主要特征為:蠟熟末期植株變黃,僅葉鞘莖部略帶綠色,莖稈仍有彈性,籽粒黃色稍硬,內含物呈蠟狀,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葉片枯黃,籽粒變硬,呈品種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

2.如何開展小麥機收試割工作

小麥大面積正式機收作業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試割,作業長度一般30米左右。應根據作物、田塊等條件確定適宜作業速度,調試機具,及時測算損失率等指標,直至滿足小麥聯合收割機作業質量標準。

**3.**如何選擇小麥機收作業路線及速度?

小麥機收作業一般可采取順時針向心回轉、逆時針向心回轉、梭形收割三種行走方法,機手應根據地塊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作業時,應盡量保持勻速直線行駛,避免急加速或急減速。轉彎時,應停止作業,將割臺升起,采用倒車法轉彎或兜圈法直角轉彎,不能邊收獲邊轉彎,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輪或履帶壓倒未收獲小麥,造成漏收損失。小麥機收作業時,一般先低速收獲,然后逐步提高至正常作業速度;嚴禁使用行走檔位進行收獲作業;低速行駛作業時(包括收獲作業開始前1分鐘、結束后2分鐘),應盡量保持發動機在額定轉速下運轉,不能降低發動機轉速。當小麥稠密、植株大、產量高、早晚及雨后作物濕度大時,應適當降低作業速度。

4.如何確定小麥機收作業幅寬及割茬高度?

小麥機收作業幅寬一般以割臺寬度的90%為宜,保證喂入均勻。遇到小麥產量過高、濕度過大、割茬高度過低,以最低檔速度作業仍超載時,割幅相應減少到80%。小麥機收割茬高度正常情況下以10~15厘米為宜,割茬過高容易造成漏割和落地損失;割茬過低割刀容易切入泥土,導致切割器磨損。

5.如何調整小麥收割機撥禾輪****及脫粒、清選部件?

小麥機收作業時,撥禾輪線速度一般為聯合收割機前進速度的1.1~1.2倍;撥禾輪彈齒或壓板作用一般在小麥高度的2/3處;如作物植株密度大或者倒伏時,應適當前移,以增強扶禾能力。調整后,應從駕駛室觀察,以撥禾輪不翻草、割臺不堆積麥稈為宜。小麥機收作業時,在破碎率不超標情況下,可適當提高脫粒滾筒轉速、減小滾筒與凹板之間間隙、調整入口與出口間隙之比為4∶1等,來減少脫粒損失;在含雜率不超標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小風扇風量、調大篩子開度、提高尾篩位置等,來降低清選損失。

6.如何正確收割倒伏小麥?

收獲倒伏小麥時,應適當增加風量,調好風向和孔篩開度,避免糠中裹糧;應通過降低作業速度等方式減少喂入量,防止堵塞;割臺底板應輕觸地面,割刀距地面高度視倒伏情況調整,一般低于10厘米。倒伏嚴重時,應采取逆倒伏方向收獲,撥禾彈齒后傾15°~30°,撥禾輪適當前移,必要時可安裝專用的扶禾器。

想要了解更多技巧,請點擊科普 | 《顆粒歸倉:糧食機收減損(小麥)》完整版觀看完整視頻。

來源: 智能化農業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