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即使不能乘坐《千與千尋》里的海上小火車,你也依然可以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乘著火車飄洋過海,見到海南島最北端的助航燈塔。在內陸與海南島之間,沒有跨海大橋,也沒有海底隧道,那火車乘船過海到底是怎么實現的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前面說的火車過海,就發生在粵海鐵路(圖1)上?;浐hF路包含鐵路南、北港和粵海鐵路1、2、3、4號4艘渡船。4艘渡船均為萬噸巨輪,下層甲板載運火車,中層甲板載運汽車,上層艙室載運旅客?;疖囈^海,就必須被裝到渡船上,橫穿瓊州海峽。自2003年1月7日開通運營至今,這是我國首條能讓火車漂洋過海的跨海鐵路線,也被譽為“海南島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圖1 粵海鐵路實拍圖

那么火車是怎么被運上船的?分為哪幾個步驟呢?簡單來說,就是:分解編組—推車入船—綁扎固定—下船拼接(圖2)。

1.分解編組

本文以18節車廂為例,該列車總長度約440米?;疖囅葟牡?和第10節車體中間被截斷成兩組,兩組車廂再分別截成4節和5節兩段,這樣18節車廂一共被分成了4段,并按照5~4~4~5的結構兩組兩組推上輪渡。有意思的是,如果這時你望向窗外,便會發現一列原本頭尾相接的火車被折疊成車廂并駕齊驅的“坐船”姿態后,被推入巨大的船艙。由于作業時不能供電,列車解編前按規定整車斷電,同時為了確保人員安全,列車上的旅客需要留在車廂內,每節車廂都會有列車員監管,火車甲板也會有相關工作人員值班。

2.推車入船

將輪船上的列車軌道從右至左將四條軌道依次編為A、B、C、D。分解后,在兩部動力牽引機車同時作用下將分解好的兩部分車廂組向規定軌道推進(圖2.a),首先進入船艙A、D兩條軌道,并在4~5、13~14車廂之間再次進行分離并后拉(圖2.b),這個時候A、D兩條軌道上分別停留著5~9、14~18兩組各五節車廂。剩下的1~4、10~13兩組各四節車廂在機車牽引下后退、變軌(圖2.c),分別向B、C兩條軌道推進進入船艙(圖2.d)。

圖2 推車入船

3.綁扎固定

火車被推送到船上的甲板后,車廂會被固定在四條軌道之上,而后有專業人員采用綁扎固定的方式把火車卡住。他們采用綁扎鐵鏈、垂直螺桿支撐器、鐵鞋、過渡車鉤四種方式(圖3)將火車牢牢地固定在甲板上。除此之外,輪船設計了抗橫傾系統,可以抗擊八級風浪,隨時保持船在海上的平穩行駛。當火車全部固定完成后,車廂內重新接通電源,恢復上船前的狀態,火車便可以坐上輪船啟航。


圖3 火車在甲板上的固定方式

4.下船拼接

伴著沿途的風景,輪船抵達海的對面后,兩個牽引機車從陸地方向同時進入軌道,將1~4、10~13兩組車廂同步拉出船艙,等車廂完全上岸后,變軌,同時后退,再次進入船艙的5~9,14~18車廂所在的兩軌并完成對接。此時列車恢復1~9,10~18成兩組車廂。拉回岸上,徹底離開輪船。離岸后,10~18車廂等待,1~9車廂開始加速,越過后再次后退與10~18車廂組進行最后對接。至此,列車拼接一體完成,便可以再次駛入火車站了。

就這樣,火車就輕松的橫渡海洋啦!

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在輪船上修建火車鐵軌,工程浩蕩且繁瑣,乘客到站直接下火車,上輪船,到岸下船后換乘火車或其他交通工具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其實不然,我們細想一下,火車上只有乘客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乘客就會有行李,乘客來回上下搬運行李就會浪費很多時間,而且火車上裝載的可能是大型貨物,裝卸過程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輪船上修建軌道,將火車直接運載到對岸,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能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避免貨物丟失、破損等情況。

當然了,它的意義遠不止在裝卸貨物方面,通過海上輪渡,連接因水域無法聯通的地區和城市,在這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下,內陸與海島之間物流產業和其他服務行業,如旅游、商貿、金融等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比如我們要想喝海南椰子水,想吃海南椰子雞,在機票很貴或者沒票的情況下,乘坐輪渡過海前往目的地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天地交而萬物通,各個地方的連接少不了交通樞紐,無論是鐵路還是輪渡,都發揮了“橋梁”的作用,他們讓不同地區成為了攜手前進的“伙伴”,這也正如我國在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堅持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致力于推動全球交通合作,也希望能夠為世界各國人民創造更多的福利和機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免責聲明: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為科普性知識,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做商業用途,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 大道至簡 車行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