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重口味美食越發受到追捧,尤其是那些味道濃郁、口感獨特、有一定刺激性的食物,能給我們的味蕾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成人如此,孩子們也是這樣,一根油香四溢的烤腸,配上一杯香濃的奶茶,成為放學后的標配。但過度追求重口味,很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尤其尚在成長發育的孩子們,更應注意不要養成口味過重的飲食習慣。

人們更關注糖,卻忽視了鹽

說到重口味,必然離不開鹽油糖。長期攝入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三減(減鹽、減油、減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人們往往更關注控糖,卻忽視了控鹽。調查顯示,68%的消費者有控糖意愿,58.1%消費者在點飲品時會主動要求少糖或無糖,但在點餐時,只有31.4%消費者會主動要求商家少放鹽。殊不知,中國人食鹽攝入超標的情況更為嚴峻,高鹽飲食對我們和孩子的健康危害甚至超過高油和高糖,應引起重視。

中國人鹽攝入普遍超標,北方地區是重災區

鹽是百味之王,除了能賦予食物咸味外,還能增強甜味、提高鮮味、掩蓋金屬或者化學異味,完善整體的風味特征。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能維持人體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幫助人體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維持身體健康。因此,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中國居民的飲食習慣中食鹽攝入量居高不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11歲以上人群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但研究發現我國當前食鹽攝入量是9.3克/天,幾乎達到推薦量的2倍,而北方地區食鹽量為16~18克/天,更是超過3倍。

別讓高鹽毀掉孩子的未來

高鹽的飲食會增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還可增加腦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風險。國外研究結果顯示,食物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過早死亡的風險就越高,預期壽命也越短。對于兒童青少年,高鹽飲食同樣具有危害,且年齡越小,傷害越大。鹽與兒童血壓密切相關,高鹽飲食會導致兒童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減少兒童食鹽攝入量可降低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高鹽飲食還會影響兒童體內對鋅的吸收,影響孩子智力的發育,造成孩子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

一提到超重肥胖,我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高油和高糖,其實,高鹽同樣會導致超重肥胖,甚至不亞于高油和高糖飲食。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超重和肥胖與高鹽攝入關系密切,較高的鹽攝入量會增加肥胖的發病風險。研究人員認為,高鹽飲食導致健康人空腹生長激素釋放肽增加可能是肥胖的一種發病機制,高鹽攝入會導致內源性果糖和噬菌體產生增加,同時產生瘦素抵抗導致肥胖。

因此,對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除了要控制油和糖的攝入,還要養成清淡的口味,減少食物中鹽的量。

科學減鹽,重在廚房

研究顯示,中國居民膳食中的鹽一多半都來源于廚房,因此,減少家庭廚房鹽的使用對于控制鹽攝入至關重要。但在很多家庭中,家長在給孩子準備飯菜時,往往以自己的口感來決定咸淡,特別是口味較重的老人,更容易讓孩子吃較咸的食物,增加了孩子鹽的攝入量。根據發表在《營養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79%的1-3歲兒童,87%的4-5歲兒童和90%的6-18歲兒童每天攝入了過多的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在“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研究成果國家級報告會”上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鈉攝入量普遍超標,平均超過建議值2倍多。

兒童青少年推薦每日鹽攝入量

那么,到底該如何科學減鹽呢?

1. 做飯時少放5%-10%的鹽。

減少5%-10%的烹調用鹽通常不會對菜品口味產生明顯影響,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適應并養成清淡少鹽的飲食習慣。

2. 學會使用工具。

使用限鹽勺、低鈉鹽、減鹽醬油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人群控制鹽的攝入;但建議腎臟疾病患者征詢醫生意見,不宜盲目選擇低鈉鹽。

3. 巧妙選擇天然食材和調料增味、提鮮。

用蔥、姜、蒜、辣椒、花椒等增味,用檸檬和醋等酸味物質提升咸味感覺。需要注意,雞精、味精、醬油、蠔油、醬料等調料含有較高的鈉,用它們提鮮時應適量、合理搭配。

4. 警惕“隱形鹽”。

控制食鹽攝入量,要同時注意減少“隱形鹽”攝入,例如,面條、面包、餅干等食品中也含有鹽,應注意總體攝入量。

來源: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