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喝了奶茶上課不停尖叫……
初中男生一回答問題就打嗝,做了胃鏡發現沒問題……
高三學霸一到考場就瘋狂抬眉扭脖,甚至無法完成考試……
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癥狀,并不是“壞習慣”,而是抽動障礙,俗稱抽動癥。這是一種快速的、無目的的、重復的、肌肉收縮為特征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2-21歲都可能發病,常見于5-10歲的孩子。
抽動障礙指的是一種起病于兒童時期、以抽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俗稱抽動癥。表現為身體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突然、無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縮,男孩發病率明顯高于女孩。
抽動障礙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兩種形式: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
運動性抽動:眨眼、吸鼻子、歪嘴、扭頭、聳肩、肚皮抖動、甩手等等
發聲性抽動:清嗓子、咳嗽、抽泣、無意義地叫、吹口哨、模仿說話等
由于抽動障礙無法通過明確的檢查來確診,且癥狀多樣,容易造成誤診,讓許多孩子走了不少彎路。一般來說,抽動障礙起病年齡在18歲之前,4~8歲最多見,平均年齡約為6歲,在10~12歲最嚴重。
疾病會讓孩子產生病恥感,無法控制的小動作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導致孩子不愿與他人交往,出現厭學、自閉的情況。
其次抽動癥并不屬于自愈性疾病,病程越長,疾病就會發展的越復雜,進而發展成難治性抽動障礙。另一方面,時間拖得越久,就會出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障礙、對立違抗、自傷行為等共病,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及社交。
中醫藥治療抽動癥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因此中藥調理肝脾是治療該病的關鍵。中藥聯合穴位按摩及針灸治療,往往收效頗豐。只要盡早發現、及時干預,抽動障礙預后相對良好。
治療兒童抽動癥一定要從源頭上入手,醫生、患兒、家長、教師多方面密切配合,細致地尋找和發現家庭、學校環境的心理致病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從源頭上去除致病因素。
1. 培養規律作息
孩子活動量過大,作息時間不規律,導致身體過度疲勞,大腦皮層過度興奮,更容易加重抽動癥狀。
2. 調整教養方式
抽動癥患兒家長常能觀察到一種現象,越是批評責備,孩子的抽動癥狀就越是嚴重。適當放松要求,以溫暖、鼓勵的方式養育孩子。
3. 健康的飲食習慣
進食新鮮水果,未經過多處理的新鮮肉類更有利于營養均衡。
4. 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
建議每天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不超過1小時。
5.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營造良好家庭環境
抽動癥患兒常有焦慮、緊張的情緒,甚至因為無法處理情緒而出現攻擊行為。關注孩子的情緒,教會他們正確處理不良情緒。
來源: 石家莊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