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冠心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造影、支架、球囊這些詞匯逐漸變得廣為人知,這些治療方式都屬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在這些治療方式中,以心臟支架和藥物球囊最為常見。心臟支架與藥物球囊兩者到底哪個更好?醫生們又是依據什么給出建議的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常見的幾種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技術吧。

冠脈造影術

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目前被認為是明確心血管狹窄程度、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金標準”。醫生可以通過冠脈造影掌握冠狀動脈病變的準確資料,從而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冠狀動脈造影術是經患者體表上肢的橈動脈或下肢的股動脈穿刺,將導管順著動脈血管的方向送入到主動脈根部,在主動脈根部尋找冠狀動脈的開口,再將導管伸到冠狀動脈開口,打入造影劑。一般通過機器的拍攝,醫生可觀察到患者冠狀動脈的顯影,從而進行的一種放射性影像學檢查。

冠脈支架植入術

冠脈支架植入術,就是大家經常提起的“心臟支架”。當通過冠脈造影發現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大于70%,或即使狹窄未達到這個程度,但心絞痛發作頻繁時,醫生會結合病人的整體情況,考慮進行支架治療。

在征得家屬的知情同意后,醫生會沿著之前建立好的通路插入管腔略粗一點的導引導管和導絲。通過新的通路,醫生會先送入一枚球囊到狹窄的位置,球囊擴張開后,會把狹窄的血管撐開,之后醫生將球囊放氣撤出,再把由“球囊+支架”組合成的輸送系統送到病變的位置,支架是一段網狀的金屬,它被壓縮包裹在球囊的表面,當這個組合到達預定位置后,醫生撐開支架,撤出球囊,支架將會保留在血管內。使得血流正常通過,恢復血流的供應。

有的病人擔心支架放入后會隨著活動移位甚至脫落,這大可不必擔心。在漫長的歲月中,金屬支架是直接暴露在血管中的,在理想狀態下,血管內膜上的內皮細胞會逐漸生長覆蓋直至包裹住支架,與血管融為一體。就像大樹深深扎根在土壤中,支架也扎根在血管中,終身留存。

心臟支架主要適用于經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脈血管有70%以上狹窄的中重度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或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不穩定心絞痛患者,也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間就是生命。使用支架快速開通已經閉塞的血管,其心功能恢復的效果比溶栓和藥物治療都好。

當然,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支架治療,還要根據冠脈病變的類型。如果是簡單病變(1-2處狹窄),才適合接受支架植入;如果是嚴重病變,如左主干病變、彌漫病變、鈣化嚴重病變,還是接受冠脈搭橋手術更好。

藥物球囊擴張

與普通球囊相比,藥物球囊表面附著了一層抗增殖藥物,這個藥物通常是紫杉醇,把藥物球囊送到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球囊擴張時與血管壁緊貼,持續時間30-60秒,這時藥物就會滲入血管內皮下組織細胞內,起到預防血管再狹窄的作用。藥物球囊藥物釋放后即刻被撤出血管,就會把藥物釋放到血管壁,之后醫生會把球囊撤出,只留下管壁上的藥物緩慢持續地發揮作用,從而防止血管狹窄,藥物作用時間可以達到2-4周。無異物殘留體內,避免了支架再次植入,仿佛為患者植入了“隱形的支架”。

與支架相比,藥物球囊更適合以下幾種情況:

1.原本放過支架的地方又發生了狹窄,不能再次植入支架;

2.病變的血管特別細小,支架無法進入;

3.病變的血管有分叉,使用支架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4.患者有出血風險,無法長期口服雙抗藥物。

現在,我們對心臟支架和藥物球囊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到底是選擇支架還是球囊呢?這個主要看適應證,需要聽從專業醫生的意見。

任何一個治療手段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論選擇心臟支架,還是藥物球囊,手術之后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遵照醫囑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2.定期門診復查;

3.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

4.進行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散步等;

5.避免用力排便、情緒激動等不良誘因。

讓我們一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護心血管健康!

來源: 毛毛蟲心血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