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助力春耕備耕,3月27日下午,豐城市科協聯合中國農技協豐城市貢菊科技小院開展“學雷鋒 助春耕科技志愿服務聯合行動”活動。小院入駐專家和學生們針對貢菊生產春耕備耕需求,為當地貢菊種植戶開展科技咨詢、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科技志愿服務,推進本市貢菊產業發展,助力農業增產增收。
活動現場,貢菊科技小院首席專家、江西農業大學向妙連教授手把手現場指導農戶貢菊種植關鍵技術,認真解答農戶關切問題,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將技術傳授給農戶,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讓科技小院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的“智囊團”。
下一步,豐城市科協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小院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活動,有效帶動廣大農戶開闊視野、提升農技服務能力,推進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中國農技協江西豐城貢菊科技小院于2023年7月31日授牌成立,依托單位為江西眾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建單位為江西省科協、江西農業大學、宜春市科協和豐城市科協。小院位于江西省豐城市榮塘鎮夏陽村熊家組(獅山旁),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縣城13公里,距離省會南昌60公里,小院涉及榮塘鎮區域19個村(居)委會,可帶動1000余戶及10余戶種植大戶。通過建立科技小院,傳播科技知識,輻射帶動周邊鄉村農戶發展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
貢菊種植栽培小知識
貢菊的栽培四個步驟:
貢菊,是生長在高海拔山地的一種菊花,明朝期間被列為貢品而得名。目前貢菊主產區在安徽黃山一帶,那么在栽培過程中,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種前準備工作:
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選擇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地下水位偏低的壤土或砂壤土地上進行種植,冬季要進行翻耕曬垅,有利改善土壤結構。
選中地塊后,要提早在晴天深翻土地,將每畝擔的欄肥施于畦中,施肥后蓋好土。一般畦寬1米,溝寬35厘米。
2、及時移栽:
貢菊花屬無性繁殖,在清明前后,采用上年栽種的分蘗苗(擴種比例為1∶10),栽種密度為行距66厘米,株距30厘米,每畝種3000~3500穴為宜,每穴栽苗2根,苗間距8厘米。移栽后要用淡水糞或低濃度過磷酸鈣液點根二三次,促使早發根。
3、加強管理:
貢菊根系生長較淺,需肥中等,要以有機肥為主,做到看苗施肥,總的施肥原則是施足基肥,輕施苗肥,巧施分枝肥,重施花蕾肥。移栽活棵前期盡量少施氮肥,防止徒長;到8月底菊花開始現蕾時是需肥高峰,每畝采用20公斤復合肥加10公斤過磷酸鈣沖水潑澆。
在做好施肥、除草管理的基礎上,要及時做好打頂工作。打頂能夠抑制頂端生長優勢,防止植株徒長,促進菊花分枝生長,增加花蕾數量。一般要進行3次打頂,分別在5月上中旬、6月中旬、8月中下旬進行。
4、采收:
貢菊一般到11月采收,選擇晴天露水干后進行,做到隨摘隨晾,以確保干花色澤。當花心有點黃色為采花適期,一般貢菊初花期為黃色,盛花期則轉為白色。采花時的盛裝物應選擇竹框為宜,不能采用袋裝,以確?;ǖ脑?。
來源: 豐城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