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在“雙減”政策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進一步落實相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科技館的科學教育功能,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科學課程,吉林省科技館館校共建項目通過講授《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科學課、科學實驗表演、科普大講堂、創客體驗等多種形式,推動“進場館”“進校園”,實現“雙進”服務“雙減”,開啟新學期館校合作科學教育新實踐。
今年,吉林省科技館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做好《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系列教材的升級提檔,形成校內外教育合力,激活素質教育新動能。開學伊始,吉林省科技館校共建項目分別走進了吉大尚德學校、北安路小學校、解放大路小學、華岳學校、明澤學校和玉潭學校,實現了小學1-6年級全覆蓋,共計為六所學校百余個班級、近5000名學生提供“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系列課程及配套實驗學具。
《認識植物的器官》是玉潭學校一年級新學期的第一課,同學們以繪畫和貼紙的形式,手腦并用對植物的“身體”構成有了初步了解;二年級課堂上,看似簡單的磁鐵在科技館老師的手中被賦予了魔法,展現超能力,解救“鐵青蛙”走出迷宮;第一次上科技館科學課的解放大路三年級的同學們認識了運動的不同形式,并且發揮創意,制作了屬于自己的“飛去來器”;“摩擦、摩擦……”毛皮、吸管、氣球在北安、明澤四年級同學的手中不停運轉,感受靜電的神奇;光照亮了我們的生活,尚德、華岳學校五年級的同學利用科技館展品“追光”感受光影的奇妙;小工具、大用處,六年級的同學在科技館教師的帶領下化身小工匠,使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弘揚工匠精神。
用《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配套學具進行動手實踐活動是學生們最喜歡的環節,通過創意科技實踐,學生們可以小組合作,自主動手設計和制作科技作品。這種實踐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科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科技館的課程還特別設置了展示、互動體驗環節。學生們可以走進場館親自操作展品,感受科技的樂趣和挑戰。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讓學生們了解展品的科學原理,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激發他們對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拓寬他們的科技視野。
吉林省科技館館校共建項目于2019年成立,組建教師團隊編寫《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1-6年級館本教材;2020 年在長春市新朝陽實驗學校、東師慧仁學校進行二年級和四年級試課展示,取得良好的效果;2021 館校共建項目在長春市各個區全面啟動,課程以“館+校”模式開展,即3節校課+1節館課,學校科學教師+科技館教師雙師課堂教育模式形成;2022年《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教材正式出版,同時編寫配套《教師指導用書》及《學生活動手冊》;2023年結合新課標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及館校共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經驗與反饋,升級并完善了《科技館里的科學世界》2.0版本的教材,且在原有教材基礎上每個年級又增加了一個單元的主題學習內容,讓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做好了教師指導用書、學生手冊校對工作,并完成了教師說課視頻錄制,將科技館里的科學課通過線上的形式推廣到各省市地區及鄉村,讓科學教育沒有地域的局限。
館校共建項目不僅是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創新政策的實際行動,更是貫徹落實兩會精神的生動體現。下一步,吉林省科技館將繼續努力,發揮好示范、輻射、引領作用,堅持“重在融合,內外聯動”的原則,推動“請進來”與“走出去”,與學校合作共贏,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科技競爭力的未來人才貢獻力量,為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斷邁進新的高度。
來源: 吉林省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