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下,很多人“談糖色變”,“恐糖”情緒蔓延,甚至達到“戒糖”的地步。其實,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之一,“控糖”并不等于“戒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控制糖攝入量,建議每天添加糖的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科學控糖5步走,遠離“高糖”危害糖是人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不可或缺。生活中不要一概拒絕含糖食物,應學會合理吃糖、科學“控糖”。

多吃優質蛋白如果感到饑餓,可以選擇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水煮蛋、脫脂或低脂牛奶、雞胸肉或蝦仁等,不僅能飽腹,也能降低對糖分的渴望,可以挑選富含優質植物蛋白、不含乳糖、不含膽固醇的營養補充劑進行補充。

增加維生素攝入如偏愛甜食,可多吃含水分多且熱量比較低的新鮮蔬果代替,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同時飽腹感也很強,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西藍花、茼蒿、芹菜、菠菜、橙子、橘子等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幫助對抗自由基,減緩衰老。

保證一日三餐,規律進食不要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當過度饑餓時,人們往往偏愛高糖分和高熱量食物,尤其是糕點和巧克力等,使糖分攝入過高,內分泌失調。

學會看加工食品標簽國標《GB28050-2011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添加糖含量低于5克可標注“低糖食品”;低于0.5克可標注“不含糖”或“無糖”。各種配料應按照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當無法通過營養成分表了解食品具體糖含量時,可對比同類產品,哪個產品中的糖在配料表中排得越往后,糖含量越低。

警惕薯片、速溶咖啡等“隱形糖”生活中有許多“隱形糖”,吃起來并不甜,但含糖量超乎想象。薯片、蝦條等膨化食品以及速溶咖啡、芝麻糊等調制飲品,含糖量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應謹慎選擇。餅干、面包以及蛋糕,每百克面包中約含10至20克糖。菜肴中的紅燒排骨、紅燒魚、魚香肉絲等含糖量高,如一份紅燒肉約含糖40至50克,應酌情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