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老先老腿”,人過中年,最常和最早出現的就是膝蓋疼痛。無論是行走、爬樓,還是跑步、蹲起,都離不開膝關節的屈伸運動,而膝關節又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體重過大,或運動過度、運動方式不正確,都會造成膝關節不堪重負,加速其磨損老化。加上膝關節周圍缺少肌肉、脂肪的保護,很容易受涼。寒冷的冬天,不穿秋褲,美麗凍人,會嚴重影響膝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使磨損的膝關節得不到及時的新陳代謝修復,最終形成膝關節退行性變,出現疼痛、活動受限、關節彈響等不適。

且行且珍“膝”,控制體重,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注意防寒保暖,及時補鈣,都對我們的膝蓋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另外,中醫的艾灸療法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炎引起的各種癥狀。

艾灸操作包括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圖1)

溫和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后,與穴位保持一定距離,食指、中指分別置于腧穴的兩側,用以感受炙熱程度,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

雀啄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后,對準穴位似鳥雀啄米狀,一上一下地進行艾灸。多隨呼吸的節奏進行雀啄。一般每穴可灸15分鐘左右。

回旋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與穴位保持一定距離后往復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分鐘即可。


圖1:艾灸分類****艾灸注意事項:

(1)施灸前喝一杯溫開水(水溫應高于體溫),艾灸時注意保暖,夏季艾灸吹空調、風扇不宜正對風口,溫度最好保持在25度以上。

(2)一旦出現暈灸,應立即停止施灸,讓病人平臥休息,飲些溫開水,片刻即可恢復。

(3)施灸過程中應不時地用手置于施灸部位,以感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便于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避免燙傷。

(4)艾灸過程中會通過皮膚蒸發一部分水分,灸后適當多飲溫水或多食稀粥,有助器官排泄體內毒素。

(5)施灸后可能會出現上火癥狀,表現為便秘、牙痛等,不要驚慌,可以艾灸涌泉穴引火下行,并多飲水,或服用蜂蜜、藕、芹菜等進行調理,必要時可減少艾灸時間和頻次,很快上述癥狀就會消失。

(6)艾灸后不可以馬上洗澡,一般情況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3小時后再洗澡。

(7)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飲酒、不吸煙,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適當多食蛋白。不可飲食過飽,但可以少吃多餐。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針對膝關節疾病治療的穴位: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圖2):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簡便取穴: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圖2:足三里穴****血海穴

血海穴(圖3):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


圖3:血海穴****內、外膝眼穴

內、外膝眼穴(圖4):屈膝,髕骨下緣,髕韌帶兩側凹陷中,內側為內膝眼,外側為外膝眼(又名犢鼻穴)。


圖4:內、外膝眼穴****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圖5):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使病人正坐屈膝,將足自然放平,從膝外關節之下,按取腓骨小頭和脛骨粗隆兩點向下呈等邊三角形,其下尖端是穴位。恰在三足里斜上一橫指處。


圖5:陽陵泉穴****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圖6):位于小腿部,脛骨內側緣和脛骨內側髁之間的凹陷中。簡便取穴:在小腿內側可以摸到脛骨,是一條很長的骨頭,它的后方即內側緣,沿著脛骨內側緣從下往上,往膝關節方向慢慢推到膝蓋下方的拐彎處,無法推動時的這個凹陷就是陰陵泉。

圖6:陰陵泉穴

來源: 北京小湯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