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類根本就不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在理性的背后,是“無意識動力”推動著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以為的“理性思考”。我們無法單純通過意志力來控制自己“不喝酒”“不買包”,尤其是當做出這種行為有深層的心理意義的時候。心理學家 蘭斯·多德斯在他的書中專門討論了心理上的無助感和精神成癮間的關系:“當我們產生情感上的無助和被情緒淹沒的感受時,會產生巨大的焦慮。人們在面對焦慮時,會通過特定的自我調節機制,來保持一種控制感和情緒的穩定感。”而購買就可以起到這種調節作用。
相對于獲得物品的使用價值,消費帶來的積極情緒是更為重要的“剁手”動機。在購物的時候,人是處于一種相對無需動腦的放松狀態的。因此,在完成一項復雜困難的工作時,購物作為一種“短暫的休息”便能夠幫助大腦進行放松和調節,提升狀態,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尤其是線上購物。人們能在繁忙的工作間隙,迅速掏出手機刷一刷電商網站,就像是一場精神減壓放松之旅,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出游更加輕便簡潔,人們無需整理行囊,也無需周全計劃。 除此之外,購物還是一種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里不包括那些購物成癮中無法自控的買買買)。
而經歷了這種過程,人們內心對于生活的掌控感就會獲得提升。由此可見,大多數時候,買東西確實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購物有心理療愈效果不是沒有根據的。而靠購物來治愈內心,關鍵在于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購買行為的程度。
來源: 奧秘·應急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