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水蜜桃協會組織科技專家開展穆陽水蜜桃樹形改造現場觀摩活動,為水蜜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
福安市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葡萄主產區向種植戶推廣設施葡萄高品質栽培技術,為葡萄產業提質增效服務。
福安市科普工作室領銜人陳光松深入羅江街道大留村指導農戶柑橘樹嫁接紅美人……
一年之際在于春。入春以來,在福安的田間地頭和果園大棚里,處處都有農技人員、鄉土人才、科普工作室領銜人的身影。響應福安市科協的號召,他們忙著深入農村現場開展技術教學,幫助農戶解難題、促增收,以實際行動用科技力量助力春季生產。
福安市科協充分發揮廣泛聯系科技工作者的職能優勢,積極搭建平臺,凝聚學會(協會)、學會服務站、科技志愿服務隊、科技小院、科普工作室等組織和人員,積極為產業提供精準有效的科技服務,打造科協組織助力產業振興的新路徑。
高位嫁接引智力,發揮高端人才“智囊團”作用
采用“走出去、引進來、沉下去”方式,將更多的科普資源、智力資源下沉到基層,讓科技專家團隊“零距離”指導農民,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經過科協系統上聯下接,引線搭橋,建立學會服務站和科技小院,柔性引進高端科技專家、博士生和研究生,下沉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借助高端人才創新團隊智力優勢助力產業創新發展。凝聚在外鄉賢智慧,開展“引智歸韓·林業高質量發展”論壇,邀請福安市優秀鄉賢開展專題講座,為福安市林業產業解疑釋惑。邀請閩江科普傳播學者、省農技協對福安市葡萄、油茶產業發展“問診把脈”,提供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
搭建平臺聚合力,發揮科技人才“主力軍”作用
充分集聚鄉鎮(街道)科協、學會(農技協)、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資源勢能,搭建“會村結對”科技幫扶平臺和建立科普工作室,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咨詢、技術指導服務。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成立科技與科普志愿服務分隊,整合各服務隊的科技與科普陣地資源,高質量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工作。積極探索服務和提高農民群眾種養技術新途徑,首創鄉村振興新農人科學素質提升工程項目服務載體,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開展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的技術培訓,為鄉村產業振興積蓄“源頭活水”。
挖掘內潛增活力,發揮鄉土人才“帶頭人”作用
建立福安市科技工作者信息庫、福安市鄉土人才信息庫,把轄區內衛生、教育、農業領域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技術骨干等納入其中,進一步建立暢通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雙向溝通的聯系渠道,促進優質服務與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建立“三級聯掛”制度,發揮科技人才的“傳幫帶”作用,鼓勵技術骨干通過技術幫扶培養本土人才,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充分凝聚鄉土人才技術力量,組織農村科普帶頭人、優秀鄉土人才、農村科普工作室領銜人等重點圍繞福安市果業、茶業、油茶等產業發展,與鄉鎮、農村開展科技幫扶,搭建專家、人才與廣大農民溝通的橋梁,促進科技服務常態化開展,不斷擴大科技服務覆蓋“經緯度”,加速培育農村新興特色產業。
下一步,福安市將繼續發揮科協組織優勢,強化部門協同合作,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投 身經濟建設主戰場,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名片。
來源: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