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學生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環境科學素養,2024年3月7日,文山州生態環境局硯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聯合硯山縣科協走進硯山縣維摩鄉長嶺街小學和維摩鄉幕菲勒村民委開啟一場科普盛宴。
學趣味科技,燃創新夢想。“電從哪兒來?電的轉化形式有幾種?”講解員利用手搖發電機、太陽能發電車、“人造衛星”等科普道具,帶領同學們探索光的不同轉化形式。無需通電,輕輕一搖手柄,燈泡發光發亮;太陽能發電車和“人造衛星”放在太陽光下,立刻就動了起來,同學們帶著對科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紛紛舉手躍躍欲試,現場歡聲笑語。
闖關式科普,寓教于樂。“手不能抖”、垃圾分類問答、簡易水質凈化器、人體感應奏樂、光電盤等科普小游戲破除關卡,直通真理,“手不能抖”和迷你垃圾桶垃圾分類科普采用闖關式科普,將各類垃圾小卡片分類正確,順利通關“手不能抖”并回答其科學原理,就獲得一份精美小禮品。現場排起兩條長龍,同學們鉚足勁挑戰闖關,直至活動結束,同學們還在排隊,意猶未盡。激濁揚清,渾水變清——工作人員親手制作了一個簡易水質凈化器,把渾濁泥水緩慢倒入水質凈化器,渾濁的污水從水質凈化器中流出來竟變得清澈透明,監測站工作人員用濁度計測量過濾前后水質濁度的變化,數據可視化、直觀化,讓同學們了解環境監測,走進環境監測。光怪陸離,妙趣橫生——用手指觸摸光電盤的表面,盤上光線隨著手指移動,光線如靜電般閃耀、夢幻有趣,同學們爭先恐后體驗,感嘆科學的神奇。
科普大篷車,提供智力支撐。現場安裝的“移動式VR體驗”“家庭急救”“養殖疾病預警系統”“機器人總動員”等科技項目新奇神秘,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在親自動手實操中感受著科技的魅力,歡笑聲、驚呼聲、頓悟聲充滿校園。活動采用闖關式、體驗式、演示式相結合,極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帶來了探秘的科技體驗。
科普活動促人文關懷。維摩鄉長嶺街小學,是一所農村的寄宿制小學,貧困生和留守兒童讓志愿者們揪心。在闖關環節中,一名小女孩開心的跟同伴說要努力闖關,為弟弟贏一個文具盒上學;在志愿者們即將離開時,一名小男孩悄悄告訴老師,想要再玩一下太陽能發電車;物質匱乏,也澆不滅學生們的熱情,發皴泛紅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志愿者們發放的科普小道具和文具用品在他們小小的心靈播下一顆保護環境、熱愛科學的種子,往后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后不忘初心。
科普送教田間地頭,環保入村民心間。下午,硯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人員與硯山縣科協、縣農業農村局走進幕菲勒田間地頭,在開展辣椒種植培訓技術的同時,給村民們宣傳大氣污染防治,濫用農膜以及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的危害,倡導廣大村民不焚燒秸稈,使用環保農膜,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該次宣傳極大提高村民們的環保意識并為農業污染防治出力。
來源: 文山州生態環境局硯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