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群體而言,運動利大于弊,運動有益健康。對個體來說,運動有風險。運動還有急性損傷,比如:骨折、脫臼、扭傷、拉傷、擦傷,等等,顯而易見,就不說了。
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涉及肌肉、肌腱、韌帶、筋膜、腱鞘、滑囊、骨骼其周邊血管、神經的損傷。本篇介紹常見的慢性運動損傷。
1、足底筋膜炎。或稱跖腱膜炎,又稱跑步者足跟,可見過量跑步者多見。足底筋膜(跖腱膜)反復過度使用導致微損傷,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恢復,引起無菌性炎癥,表現為腳底和/或腳后跟的疼痛、針刺樣壓痛。晨起雙腳落地時,或長時間休息后站立時,疼痛明顯;活動開后,逐漸減輕;如果用腳過度,疼痛又會加重。
足底筋膜,完全不用很難做到,足底筋膜炎,徹底恢復不會太快,從3個月到1年都有可能,平均來說需要半年。
2、跟腱炎。與足底筋膜炎神似:都是晨起雙腳落地時最痛,活動開后逐漸減輕,如果用腳過度,疼痛又會加重。區別是疼痛位置稍有不同:腳后跟或腳后跟之上某個位置。連接小腿后部肌肉與跟骨的跟腱,反復過度使用導致微損傷,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恢復,引起無菌性炎癥。
如果不及時減少使用跟腱的運動,跟腱炎可發展為跟腱斷裂,這就需要手術治療,有些人就此終結運動生涯。
3、外脛夾。也叫夾脛痛、脛骨內側骨膜炎、脛骨內側應力綜合征。是指沿著小腿前內側的脛骨出現疼痛、壓痛,原因是脛骨及其連接的肌腱、肌肉過度使用,引起脛骨骨膜、肌腱的微損傷和無菌性炎癥。起初,停止小腿用力的運動,疼痛消失,逐漸恢復;如果不予理睬,疼痛持續,難以恢復,并且可能發展為應力性骨折。
4、應力性骨折。這是一種疲勞性骨折。持續的超負荷、高強度運動,受力骨骼出現一些微損傷、微骨折,在骨骼上產生微小的“裂隙”,受影響的區域感覺疼痛和僵硬。常見的有:小腿脛骨和腳趾跖骨的應力性骨折。通過休息,能夠自愈;固執堅持,骨折擴大,這就玩大了。
5、跑步者膝。主要是髂脛束摩擦綜合癥,是跑步特有的,還可以包括髕股關節綜合征。
(1)髂脛束摩擦綜合癥。髂脛束位于大腿外側,從臀部延伸到膝蓋。膝關節屈伸運動過度,導致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過度磨擦,引起無菌性炎癥,表現為膝關節外側疼痛。開始跑步后逐漸出現疼痛,并且越來越痛,休息后好轉。膝關節彎曲30度、足著地時,疼痛最為明顯。臀中肌的肌力不足,是主要原因;練習大腿外展,加強臀中肌。
(2)髕股關節綜合征。髕骨與股骨接觸面相互摩擦,造成軟骨磨損,引發炎癥反應和疼痛。膝關節屈曲時,膝關節前部髕骨(膝蓋骨)處疼痛;膝關節舒展時,疼痛消失。一般認為是膝關節屈伸運動過度導致的髕骨受壓、摩擦、軟化、磨損引起。
6、運動性膝關節損傷。急性損傷的原因是急停、急轉、跌倒、踩空、強力碰撞、直膝落地等等,膝關節嚴重內翻、外翻、過伸、超壓,導致韌帶、肌腱、骨膜、半月板的損傷。最多見的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其次是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半月板損傷、外側半月板損傷。這些膝關節急性損傷,容易繼發半月板損傷、膝關節退變和骨關節炎。
當然,也有慢性損傷。例如,有些人跑步時,膝關節內扣(大腿向內扣,小腿向外翻),容易引起內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慢性損傷。髖外展肌群,特別是臀中肌的肌力不足,是主要原因。這些人,需要額外鍛煉臀中肌,練習大腿外展,加強臀中肌肌力,矯正內扣,保護韌帶。
運動損傷發生后,結締組織增生,像補丁一樣,充填損傷組織。這樣,原本可以收縮的肌肉,被不可收縮的瘢痕組織取代,造成關節活動度下降,從而變得更容易受傷,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不是肌肉骨骼損傷的必然后果,恰恰相反,以健身為目標的體適能運動,是強健肌肉、骨骼的。只有不合理的運動,才會損傷肌肉骨骼;體適能水平越低,越易發生損傷。
運動損傷的本質原因,我看是:過量運動,疲勞運動,單一運動,忽視禁忌癥,違反循序漸進原則,急功近利,爭強好勝,錯把健身運動當作競技運動。因此,健身運動并非項目越專越好、強度越高越好、時間越久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
運動損傷的治療,得去醫院,越早越好;有些損傷,是不可逆的,特別是久拖不治,最終醫生也無能為力。
如何減少運動損傷?我總結了16個字,請細品:事前熱身,事后拉伸,運動多樣,循序漸進。
來源: 路橋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