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科學防控技術
甜瓜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檸檬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且水分充沛,適口性好,同時具有消暑清熱、生津解渴、利尿、益腎保肝、化痰等醫學功效,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瓜果之一。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甜瓜已成為很多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但甜瓜生產常常受到多種病害的嚴重威脅,尤其是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生給瓜農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并嚴重限制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甜瓜細菌性果斑病 (bacterial fruit blotch) 是由西瓜噬酸菌 (Acidovorax citrulli) 引起的毀滅性的種傳性細菌性病害,因其具有破壞力強、為害范圍廣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已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新疆、廣東、海南等地發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的為害狀
苗期發病:西瓜噬酸菌可在甜瓜整個生育期內進行侵染。種子帶菌可引起幼苗發病,在子葉上形成水漬狀病斑(圖1A),隨后擴延至子葉基部,呈現條形或不規則的暗綠色病斑,嚴重時會沿主脈發展成黑褐色壞死病斑。隨澆水及農事操作在苗床進行傳播擴散,嚴重發生可導致育苗失敗(圖1B)。
圖1 甜瓜細菌性果斑病在苗期的癥狀表現及苗床傳播過程
成株期發病:帶菌苗移栽后,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菌通過傷口和氣孔侵染成熟植株。葉片上病斑呈圓形至多角形,邊緣初呈V字形水漬狀,后中間變薄,病斑干枯(圖2A)。病斑背面溢有白色菌膿,干后呈一薄層,且發亮(圖2B)。嚴重時多個病斑融合成大斑,顏色變深,多呈褐色至黑褐色。植株莖部受害,常在莖部形成凹陷斑,并形成菌膿,導致瓜蔓腐爛(圖3A),空氣干燥時形成白色粉末狀物附著在莖稈受害部位(圖3B),瓜農稱之為“水爛蔓”。病害嚴重時,葉片干枯,全田發病,似火燒狀(4)。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借風雨、昆蟲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圖2 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病葉
圖3 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病蔓
圖4 甜瓜細菌性果斑病整株及田間發病狀
果實發病:甜瓜細菌性果斑病菌可通過果皮皮孔侵染不到3周的幼果。果實染病,先在果實朝上的表皮上現水漬狀小斑點,漸變褐,稍凹陷,后期多龜裂,變褐色。初發病時僅局限在果皮上,進入發病中期后,病菌可單獨或隨同腐生菌向果肉擴展,使果肉變成水漬狀腐爛(圖5)。受害嚴重地塊,可導致絕收(圖6)。
圖5 薄皮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病果
圖6厚皮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絕收瓜田及病瓜
二、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病原
該病害的病原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Schaad et al. 2009)
菌體短桿狀,大小1-5×0.2-0.8微米,極生單鞭毛。革蘭氏陰性菌。該菌在KB培養基上菌落白色,圓形(圖7)。該菌除侵染甜瓜外,還侵染西葫蘆、南瓜、西瓜、黃瓜等葫蘆科作物。
圖7 西瓜噬酸菌在KB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
三、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發生規律
該病害的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和田間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傷口和氣孔侵染。該病害由帶菌種子的調運遠距離傳播,且種子表面和種胚均可帶菌。帶菌種子萌發后,病菌從子葉侵入,引起幼苗發病。帶菌苗移栽到田間以后,遇到高溫高濕環境,菌量迅速增加,導致病害加劇,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借風雨、昆蟲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擴散,形成多次再侵染(病害循環如圖8)。
圖8 病害侵染循環示意圖
四、甜瓜細菌性果斑病的防治
1、加強西瓜和甜瓜等葫蘆科作物種子進口檢疫,杜絕帶菌種子進入我國。
2、種子生產過程的防治措施
(1)親本種子的無病繁殖和對親本原種的檢測;
(2)種子制種生產過程首先對親本種子消毒;
(3)選擇無發病區域作為生產制種基地,最好不在同一個區域連續多年生產制種。前茬為非葫蘆科作物;
(4)制種田植株生長過程中不定期檢查,祛除病株;
(5)制種田田間操作過程嚴格消毒(包括:整枝打芽、去雄套袋、雜交授粉等一切用具和手都須進行嚴格消毒);
(6)采瓜前將病株和病果整株拔出并集中銷毀。采種瓜進行果實表面消毒處理;
(7)取種時將雜交果瓜瓤連同種子一同掏入塑料容器內(不接觸瓜皮),種子與果汁、果肉一同發酵24-48小時。
3.種子消毒
用殺菌劑1號(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利)藥劑200倍處理種子1小時,10倍藥液的水量沖洗4次,每次10分鐘(圖9)然后催芽播種,對苗期果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圖9 殺菌劑1號處理種子技術操作要點示意圖
4、栽培防病
起壟栽培、合理澆水,防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風排濕,縮短植株表面結露時間,在露水干后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棚室害蟲。
注意清除病殘體,及時將病株帶出棚外。子葉上病害多,應及時處理。可在甜瓜兩葉一心時,選擇晴好天氣下用消毒后的剪刀將子葉剪去。注意不能用手撕摘,并將子葉帶出棚外。
5、藥劑防治
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選用加瑞農、可殺得叁仟、添金、噻霉銅、四霉素等藥劑進行防治。注意:甜瓜幼瓜對銅制劑相對敏感,所以一定要將銅制劑減量使用,以防出現藥害。
作者:趙廷昌、楊玉文、關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白慶榮(吉林農業大學)
項目資助:設施蔬菜與瓜果病蟲害演替規律與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集成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D1401200)、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ARS-25)、海南西甜瓜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及應用(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ZDYF2023XDNY084)和新疆優勢特色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發(新疆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2022294539)
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