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這一周,一鳴同學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家長做家務,洗碗、掃地、拖地板這些活兒,做得又多又好,特別提出表揚!” 周末家務會上,爸爸剛剛表揚了一鳴,媽媽也發了言:“還有,一鳴同學每次吃飯都能做到光盤行動,飯碗中連一粒米都不剩,也要提出表揚。一鳴同學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值得我們全家學習!” “都是爸爸媽媽平時帶教得好。你們快不要說了,怪不好意思的!”聽到爸爸媽媽都在表揚自己,一鳴同學很謙虛地講。

【案例分析】

周末的家務會上,一鳴同學因為勤勞和節約的良好行為,同時受到爸爸媽媽兩名家長的肯定和表揚,這是一件非常積極向上的好事情。不但孩子做得好,家長也做得非常到位,整體形成了一種良好氛圍。分析這個成功案例,有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勤儉節約是美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朝李商隱這兩句詩歷經一千多年,依然生命力旺盛,不只是因為它所蘊含深刻的道理,更是由于它倡導和傳承了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勤儉行為,對于生活中勤奮和節儉之人,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都會給他們以充分的尊重和贊揚。道理很簡單,譬如給一個水池中蓄水,進水量大出水量小,很快就能把水池蓄滿。相反,如果進水量小出水量大,那么不但蓄不滿,而且還會把原先水池內的水給消耗掉。勤奮好比是大的進水量,節儉就像是小的出水量,而懶惰就像是小的進水量、奢侈如同大的出水量,兩相對比,高下立判。無數個家庭就是在這個規律中起起落落,一朝崛起是因為這個道理,有時敗落也逃不脫這個規律。因此,勤儉節約始終是家庭興旺發達、和諧美滿的前提條件,也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第二,及時肯定效果佳。“人非生而知之者”,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甚至在當前這個物質相對比較豐富的時代,大多數孩子頭腦中對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他們中個別人還會覺得勤儉節約是一個過了時的提法,物質貧乏時才這樣做,物質豐富了就沒有必要這樣“跟自己過不去”,更要甚者覺得節約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需要堅決反對和及時糾正。當然,也有不少的孩子,就像前文中的一鳴同學,受家庭氛圍熏陶、身邊大人的影響,有樣學樣,力所能及的主動幫忙做家務、真正落實“光盤行動”、盡量少的向家長提生活方面的要求,體現出一個孩子在他那個年齡階段應有的“懂事兒”。這個時候,家長們就非常有必要向一鳴家長學習,學習他們及時發現孩子的優良表現、及時肯定孩子的良好做法、及時予以表揚鼓勵,讓他們更有信心、做得更好。 第三,堅持終會成習慣。素質是根植于骨子里面的自覺行動。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道理,讓孩子偶爾勤儉節約并不難,但是如果讓他們形成習慣,進而成為素質,變成自覺行動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首先,家長的良好示范作用要體現在前。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家長在言語上要求百遍千遍不如在行動上做好一遍。我們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了,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跟上來”。其次,要監督到位。要求和示范只是前提,監督落實才是必須的工作。再好的想法如果沒有落地都終究是水中月鏡中花。還有就是要堅持始終。曇花一現式的“良好表現”只是在作秀,算不上素質,不是我們培養孩子所應采取的做法。只有我們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始終如一的堅持做下去,孩子才有可能將一種做法形成習慣,進而變成自覺行為,受益終生。

【經驗總結】

  1. 及時表揚。過了時的表揚,效果會打很大折扣。 2. 拒絕作秀。素質做不得秀,否則害人更害己。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