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在全球范圍蔓延,大概80%的感染者癥狀有發熱,發熱在感染性疾病中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

適當的體溫升高可以誘導熱休克蛋白90(Hsp90)選擇性結合,可促進免疫系統功能。發熱是一種進化上保守的反應,在感染期間有助于生存。溫度升高可以抑制細菌或病毒的繁殖及提高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對機體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當正常機體感染了較多的細菌或病毒時就會啟動體溫升高,體溫每升高1℃,自身免疫力可以提高大約4-6倍,結果使人體的代謝能力增強。

鐘南山院士團隊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關于COVID-19文章中發現,入院體溫≥38.1℃相對于<37.5℃有較好的預后;中位體溫在預后不良組為36.8℃,預后良好組為37.3℃。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空氣中存在著各種細菌和病毒,大多數時候,我們與90萬億左右的微生物和諧地分享我們的身體。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可知,無數的細菌生活在我們的舌頭、牙齒、皮膚和腸道內。人體的抗體正是通過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免疫激活”出來的。我們永遠不可能殺滅所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殺滅微生物對人類的健康也沒什么好處。

病毒感染或者細菌感染后我們身體會發熱,可以說如果沒有發熱的過程,就沒有抗體的產生或者抗體產生較少。一定程度的發熱是戰勝疾病的關鍵,提高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是一種保護性的適應性反應。

出現發熱時,一定要明確發熱的原因,再進行處理。如果連續發熱,體力消耗較大,適當飲水,應加強營養,提高抗病能力。宜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的食物,同時注意補鈣,易消化、清淡、不易生痰的食物為主,忌食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可以經常食用山藥薏米粥、枸杞百合粥等。

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后體溫過低或不發熱的感染更加容易被忽視,往往這部分人的疾病發展更加嚴重。對于老年人或兒童等特殊群體出現發熱時,及時看醫生,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發熱并不一定是壞事,不要只想著退熱,因病處理才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 孟璐,李婉,黃毅等.發熱是病嗎?[J].空軍軍醫大學學報

2. 劉湘云,吳淡婉,鄭雪霞.從發熱病治療經驗探討“非典”辨治規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來源: 營養師張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