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年人常指8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高齡、衰弱老年人往往存在進食受限,味覺、嗅覺、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營養攝入不足。因此需要能量和營養密度高、品種多樣的食物,多吃魚、畜禽肉、蛋類、奶制品及大豆類等營養價值和生物利用率高的食物,同時配以適量的蔬菜和水果。精細烹制,口感豐富美味,食物質地細軟,適應老年人的咀嚼、吞咽能力。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進食,減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體重丟失是營養不良和老年人健康狀況惡化的征兆信號,增加患病、衰弱和失能的風險。老年人要經常監測體重,對于體重過輕(BMI<20kg/m2)或近期體重明顯下降的老年人,應進行醫學營養評估,及早查明原因,從膳食上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如膳食攝入不足目標量的80%,應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適時合理補充營養,如特醫食品、強化食品和營養素補充劑,以改善營養狀況,提高生活質量。高齡、衰弱老年人需要堅持身體和益智活動,動則有益,維護身心健康,延緩身體功能的衰退。
【核心推薦】
(一)食物多樣,鼓勵多種方式進食
1. 多種方式鼓勵進食
(1)鼓勵老年人和家人一起進食、力所能及地參與食物制作。
(2)對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強調營造良好的社會交往氛圍,集體進餐。
(3)不能自己進食的老年人,陪護人員應輔助老年人進餐。
(4)餐食要保證溫度,盡量選用保溫性能良好的餐具。
2. 保證充足食物攝入
(1)吃好三餐。早餐宜有1個雞蛋、1杯奶、1~2種主食,中餐和晚餐宜各有1~2種主食、1~2個葷菜、1~2種蔬菜、1種豆制品;各種畜禽肉、魚蝦肉選1種或2種換著吃,也可與蔬菜、豆制品搭配。
(2)少量多餐。進餐次數宜采用三餐兩點制,或三餐三點制。每次正餐占全天總能量20%~25%,每次加餐的能量占5%~10%。
(3)規律進餐。按作息規律定量用餐,建議早餐6:30~8:3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睡前一小時內不建議用餐。
(4)高齡老人不能或不愿自己做飯,可以選擇供餐或送餐上門。
(二)選擇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選擇適當加工方法,使食物細軟易消化
(1)煮軟燒爛,如制成軟飯稠粥、細軟的面食等。
(2)食物切小切碎,烹調時間長一些,保證柔軟。
(3)肉類食物制成肉絲、肉片、肉糜、肉丸;魚蝦類做成魚片、魚丸、魚羹、蝦仁等,使食物容易咀嚼和消化。
(4)整粒黃豆不利于消化吸收,可加工做成豆腐、豆漿、豆腐干等豆類制品;紅(綠)豆煮軟,制成豆沙餡,或做成點心、面條和各種風味小吃;豆類通過發芽變成豆芽食用或用豆類煲湯。
(5)堅果、雜糧等堅硬食物碾碎成粉末或細小顆粒食用。
(6)質地較硬的水果或蔬菜可粉碎、榨汁,要現榨現吃,將果肉和汁一起飲用,也將水果切成小塊煮軟食用。
(7)多采用燉、煮、蒸、燴、燜、燒等烹調方法,少吃煎炸、熏烤和生硬的食物。
(三)多吃魚禽肉蛋和奶豆,適量蔬菜配水果
(1)保證每日攝入足量的魚禽肉蛋類食物,畜禽肉40~50g、水產品40~50g、蛋40~50g。
(2)建議每天飲用300~500ml液態奶,也可以選用酸奶、奶粉或其它奶制品。
(3)經常食用大豆及豆制品(如醬黃豆、豆腐干、素雞、豆腐、豆漿、豆豉、納豆等),每日攝入大豆15g或相當量的豆制品。
(4)盡量做到餐餐有蔬菜,每天300g蔬菜可以滿足基本需要,可選擇質地比較軟的根菜類(如山藥等)、茄果類(如冬瓜、番茄等)、菌藻類(如木耳、蘑菇等)以及葉菜的嫩葉等,避免選擇含粗纖維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
(5)天天吃水果,可選擇果膠和水分較多及質地比較軟的新鮮水果,如草莓、獼猴桃、桃子、香蕉、柿子、西瓜、芒果等。
(四)關注體重丟失,定期營養篩查評估,預防營養不良
(1)經常監測體重,一個月最少稱兩次,最好保持BMI在20~26.9kg/m2。
(2)有條件的還可以測量握力、上臂圍、小腿圍等,也可以測量人體成分來判斷體脂、瘦組織量、骨質及水分含量的變化。
(3)對于體重過輕或近期體重下降的老年人,應進行醫學營養評估,綜合分析營養相關問題得出疾病相關的營養診斷。
(4)首先應排除疾病原因,根據目前健康狀況、能量攝入量和身體活動水平,逐漸增加能量攝入至相應的推薦量水平,或稍高于推薦量。
(五)適時合理補充營養,提高生活質量
1. 合理使用營養品
(1)高齡和衰弱老人進食量不足目標量80%時,可以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合理使用特醫食品。
(2)膳食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營養需求時,可以選擇強化食品,如強化營養素的餅干、麥片、牛奶、果汁、食用鹽等。
(3)已經出現營養素缺乏臨床表現的老年人,應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營養素補充劑。
2. 吞咽障礙老年人選用及制作易食食品
(1)硬的變軟,將較硬的食品攪拌粉碎。
(2)稀的增稠,在液體如水、飲料、果汁、牛奶中加入增稠劑。
(3)避免固體和液體混合在一起食用,以及容易液固分相的食物。
(4)食物均質、順滑。
(六)堅持健身與益智活動,促進身心健康
(1)少坐多動,動則有益;坐立優于臥床,行走優于靜坐。
(2)建議每周活動時間不少于150分鐘,形式因人而異。
(3)活動量和時間緩慢增加,做好熱身和活動后的恢復。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4)強調平衡訓練、需氧和抗阻活動有機結合。高齡老年人可先進行平衡訓練和抗阻運動。
(5)臥床老年人以抗阻活動為主,防止和減少肌肉萎縮。
(6)堅持腦力活動,如閱讀、下棋、彈琴、玩游戲等,延緩認知功能衰退。
來源: 中國好營養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