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2023年度,中國建筑科技館(建筑博物館)向社會公眾提供展覽展示、科普活動、研學活動、社會教育、文化創意等科普服務,累計開放307天,接待社會觀眾203233人次。

開展科普助力“雙減”,累計開展各類科普活動進校園14場,走進湖北華一寄宿學校、武昌未來實驗小學、光谷十六小學、東西湖先進小學、武漢華夏理工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武漢市花山蘭園社區等大中小院校,服務學生超470人次。

開展主題日科普活動,全國科普日期間,在9月16日至9月19日,先后參加湖北省科普亮寶會“心中最靚的寶”活動、湖北省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暨主場活動、洪山區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館內空中造樓機、斗拱等展品精彩亮相,并以圖文展覽、模型展品和科普體驗活動為載體,以巡回展出的方式打造“流動科技館”,榮獲湖北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參加湖北省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展覽,重點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悠久歷史和現代建筑科技成果;在展示現場,科普團隊帶來的“搭建古建筑”“神奇斗拱”“解密魯班鎖”“刨花玫瑰”等經典科普課程,深受觀眾喜愛,駐足人群絡繹不絕。10月20日至22日,參加湖北省人民政府舉辦的首屆東湖論壇,河姆渡干欄式建筑榫卯、佛光寺東大殿斗拱、空中造樓機、5G室內遠程控制塔機4件(套)常設展品作為此次展會重要展品展出,向國內外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科技成就和新時代中國建造的“黑科技”。

公共科普服務公開透明,搭建“兩微一抖”自媒體矩陣,通過微信、微博、抖音提前發布節假日開放信息、科普活動預告信息、教育活動信息、臨展信息、常設展覽改陳升級信息。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依托“傳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志愿者招募,累計注冊474位志愿者,開展咨詢引導、志愿講解、協助社教課程開發及社教活動實施等志愿服務,榮獲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主辦的“志愿湖北情滿荊楚”2023年湖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推出“小小講解員暑期培訓班”活動,招募通知一經發出面試名額瞬間報滿,237名小選手參加海選面試;最終50名萌娃通過嚴格選拔脫穎而出,成為建筑文化“代言人”、建筑科普“小使者”。

中國建筑科技館科普經費來源于舉辦單位自籌,2023年度科普經費1363.06萬元,共有專職科普人員20人、兼職科普人員6人,科普志愿者320人;受到各類媒體報道236次,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報道42篇,湖北日報、湖北衛視、長江日報等省級媒體報道42篇;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提升基地、湖北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學習強國學習驛站、湖北省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各類重要授牌13項。

二、特色工作

聚焦建筑行業,多措并舉將建筑行業科技自立自強的行業實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展覽資源。一是與中建三局、華中科技大學等行業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緊密對接,對館內現代建筑展廳進行改陳升級,從光輝歷程——不朽豐碑、鼎故革新——建筑與建造、順應致性——建筑與綠色三大部分,以多媒體展項、重點模型展示等方式,多維度呈現中國現當代建筑“黑科技”。二是舉辦“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展覽,聚焦國家“雙碳”戰略,展示了傳統木構建筑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下的延續和新生。三是舉辦“中國民居——傳統居住研究展”,邀請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北京建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14所高校參展,薈萃32件(套)展品、近200個民居案例,通過實物、模型、手稿、著述、圖像、裝置、沉浸式多媒體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國民居的過去、當代與未來。

聚焦荊楚地區,多措并舉打造建筑科技文化的形象窗口與建筑科普的行業高地。一是打造臨展專家導覽品牌,依托“木構新景——從材料、建構到雙碳背景下的新未來”展覽、“中國民居——傳統居住研究展”,邀請中國工程院崔愷院士、參展建筑師、參展高校教授代表深度導覽臨展,解讀展覽背后的深層次科技文化內涵。二是打造科普教育雙品牌,開展14場走進大學、小學、社區、福利院的“匠心課堂”,邀請崔愷院士、高校教授、業界專家,開展“木構新景·建筑對話藝術活動”“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再生”“中國傳統民居文化在影像時代下的再表達與傳承”等主題的“魯班講壇”3場,共話木構建筑、傳統建筑的行業實踐、發展方向和可能路徑。三是打造科普教育高地,接待武漢、宜昌等地的中小學研學活動,形成親子活動、研學活動、勞動教育、黨建團建四大科普活動體系,全年開展科普活動1226場,受眾超近4.48萬人次;同時與國防科技大學通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館校合作基地,對接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院校將課堂搬到館內展廳,搭建起了大學和科技館的橋梁,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

三、問題不足

科普經費來源單一。作為企業舉辦的免費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場館,中國建筑科技館維持正常對外開放的基本保障支出高企,且暫未享受到國家財政撥款補貼,制約場館科普質效提升。

科普質效有待提升。現有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缺乏行業資深科普人員的技能;科普資源來源渠道行業支持有限,科普展覽缺乏專業人士審核、指導。

四、工作建議

加強科普體系建設。建議探索建立科普專業人才庫,作為業界專家走上科普大講堂,持續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單位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能指導;探索建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員單位交流會,按年度將會議落地在各成員單位,持續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專家講座等,探索新時代科普工作新理念、新方向、新路徑。

來源: 中國建筑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