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
2023年度,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積極發揮“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全年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重要時間節點,“線上+線下”接續發力,深入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教育,提升氣象科普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基地全年累計輻射24萬余人,其中線下2萬余人,線上22萬余人。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
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雙重模式與學校對接,將中小學校內課程與氣象局現有氣象科普資源相結合,打造氣象科普研學課程、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在校園科普方面起到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良好效果,助推教育“雙減”政策有效落地。一是與地方科協共建“氣象科普教育示范校園”。與涿州市科協聯合在涿州市南關中心學校共建“氣象科普教育示范校園”,在南關小學實驗校區打造二十四節氣特色“農耕館”,聯合開展“播種一粒子,點亮航天夢”太空種子種植活動,將氣象科普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二是建設校園氣象站,目前建有尚莊小區和刁窩中學兩所校內氣象站,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隨時觀看氣象設備的運行,既激發了孩子對氣象科學的好奇心也豐富了他們的校內生活,減輕了課業壓力,同時擴大了氣象科普基地在中小學中的影響。三是多形式開展氣象研學實踐活動。基地年內先后接待涿州市實驗中學、保定市物探六分校、涿州市南關小學、涿州市第二幼兒園等10余所學校,累計15批,共計5000余名學生實地研學參觀,形成了幼小初高全學段覆蓋,校內外科學教學資源有效銜接機制,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機制。學生在科普講師帶領下走進氣象科普館、氣象防災減災體驗館、氣象觀測場,現場觀察氣象觀測儀器與設備,學習如何采集氣象數據、分析氣象數據,掌握常見氣象災害帶來的危害及防御措施,進一步提高了防災減災的意識能力,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充分發揮了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傳播氣象知識的作用。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涿州市氣象局于2023年9月份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活動,活動圍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極端天氣災害與科學避險”的主題,以“走出去,請進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了系列氣象科普活動。一是開展“氣象開學第一課”活動——氣象志愿者走進學校課堂,以“23·7特大暴雨過程”為切入點,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大風、暴雨、雷電等氣象災害,學習極端天氣災害與科學避險等知識,引導學生認識自然,樹立科學防災減災意識。二是開展“節氣代言”活動,與涿州市南關小學實驗校區聯合推出二十四節氣代言人,組織學生錄制二十四節氣科普視頻,內容包括節氣的氣候特點、節氣習俗等知識,在雙方微視頻里對外發布。三是開展氣象科普模型組裝比賽。組織學生分小組完成氣象站、天氣預報瓶的組裝與制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興趣的同時,了解模型相對應的氣象科學知識。四是開展開放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系列活動。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邀請公眾參觀學習氣象知識,更好地發揮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向社會傳播氣象知識的作用。五是與科協聯合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通過設置展板、發放宣傳冊、現場講解等方式,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全民科學避險能力和科學素質。全國科普日期間,涿州市氣象局科普活動累計輻射10000余人,其中線下2000余人,線上8000余人。
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2023年5月20-31日),涿州市氣象局圍繞“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主題開展系列氣象科普活動。一是與涿州市南關小學實驗校區聯合開展“播種一粒子,點亮航天夢”太空種子種植活動,將氣象科普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二是開展了“冀望風云 燕趙科普行”進校園活動,氣象科普講師走進課堂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課,講解了夏季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學生積極互動,現場氣氛熱烈。三是與涿州市科協聯合走進涿州市騰飛社區,通過懸掛橫幅、設立咨詢服務臺、擺放科普宣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重點向社區居民科普夏季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和科技生活等相關熱點,普及氣象科技知識。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涿州市氣象局科普活動累計輻射5000余人,發放宣傳頁、宣傳手冊等科普資料500余份。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2023年5月30日),涿州市氣象局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家交友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組織10名科技工作者開展了一場以“點亮精神火炬”為主題的座談交流,大家集體觀看了氣象學科領域幾名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共同感受科學家精神火炬下“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二是組織科技工作者在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參觀,利用基地科普圖書和展教資源,引導科技工作者們投身氣象科普實踐、開發氣象科普產品、傳播氣象科普知識,進一步調動和激發了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調動科技工作者服務社會的積極性。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1.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情況
通過“涿州氣象”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公眾公布基地免費對外開放信息及預約電話,同時公布涿州市網上氣象科普館鏈接,方便公眾隨時隨地進行線上參觀。
2.科普教育活動信息情況
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充分發揮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向社會傳播氣象科普知識、展示氣象行業形象的窗口作用,“請進來+走出去”多形式開展氣象科普教育活動,活動開展情況通過各類媒體發布,擴大活動影響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2023年共發稿20余篇,涉及面包括學習強國、央視頻、中國氣象報、中國氣象局官網、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信息網、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保定晚報、涿州發布等媒體。
3.展教資源更新情況
2023年,基地內建成了二十四節氣科普文化長廊,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每個節氣的物候特點和氣候變化特征,提升參觀者對自然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此外,基地微信公眾號“涿州氣象”設置了氣象科普館、氣象博物館、氣象防災減災科普云端課堂欄目,市民可以隨時在線虛擬參觀,足不出戶就可盡情“探秘”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還有各類的氣象科普視頻、PPT和小游戲,供公眾在網上互動參與,增強氣象科普的參與性和影響力。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
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將精神文明創建與氣象科普宣傳志愿服務相結合,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和文明實踐星期五志愿服務活動日,開展氣象科普“五進”宣傳、開放日直播等活動,并通過涿州“i志愿”平臺發布科普活動情況,全年共開展氣象科普志愿服務活動30余次,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每年固定投入5-8萬元用來開展氣象科普工作,“2023年全國科普日開展氣象科普活動”獲中國氣象學會資助2800元,用于購買科普展教設施。目前有專職科普人員10名,兼職科普人員49名,全市科普志愿者400余人。
二、特色工作
(一)積極開展“一過程一策”伴隨式氣象科普宣傳。
基地將氣象科普與輿情引導有效結合,圍繞強對流天氣、暴雨、高溫、大風、降雪、寒潮等重大天氣過程,制作一過程一策氣象災害科普短視頻,通過抖音、今日頭條、微博、微信短視頻對外發布,引導公眾準確了解天氣實況,普及氣象知識和防災避險技能,為涿州市災后重建和生產生活提供全方位氣象服務保障。2023年共發布一過程一策氣象災害科普短視頻16個,其中“23·7”強降水期間發布“預報+科普”微信短視頻累計播放量破22.1萬次,是利用政務新媒體做好氣象科普的典型案例。
(二)開展特色氣象科普活動。
一是“3.23世界氣象日”期間,基地以“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為主題,聯合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氣象局開展漢藏學生“隔空”同上氣象科普課線上直播活動,參與互動超萬人。二是基地與涿州市南關小學實驗校區聯合推出二十四節氣代言人,學生在氣象局科普人員和老師指導下錄制二十四節氣代言人說節氣短視頻,內容包括節氣的物候特點、節氣習俗等知識,每個節氣當日通過雙方微視頻“涿州發布”“南小實驗”線上發布,本年度共發布8期。三是舉辦氣象科普模型組裝比賽。基地在涿州市南良溝中心學校,舉辦了氣象科普模型組裝比賽。學生在氣象科普講師指導下完成了天氣預報瓶的制作、氣象站模型拼接,通過比賽,學生學習了氣象科學知識,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興趣。
(三)取得榮譽方面。
2023年,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被中國氣象學會評為“2023年全國科普日開展氣象科普活動”優秀組織獎;被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認定為“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2027年)”,被評估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被保定市教育局授予“保定市示范性勞動與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獲2023年保定市第四屆氣象科普大賽“優秀組織獎”,三名科普人員分別獲保定市第四屆氣象科普大賽一、二、三等獎;被保定市氣象學會、保定市減災委辦公室、保定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辦公室授予2023年度防災減災科普課件優秀作品評選活動“優秀組織獎”,參賽作品獲“優秀獎”。
三、問題不足
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嚴重缺乏學科性強、專業性強的氣象科普人才。基地目前10 名科普專職人員中,氣象本科學歷僅1人,氣象科普經驗和科普產品設計制作能力有所欠缺,氣象科普工作力量薄弱。
四、工作建議
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目前各基地分屬各業務主管部門,場館之間缺乏業務與經驗交流,建議加強各基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組織參觀學習,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來源: 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