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科普工作

漳州科技館績效自評報告

一、工作情況

(一)開放接待情況

截止2023年11月,漳州科技館免費開館天數280天,接待觀眾總量8.3萬人次。館內基于展廳展覽教育團體活動22次,其中來自校園、社會教育機構的青少年團體15次。

館內開展線上科普活動8場,參與活動人數3.3萬人次;線下開展科普活動66場,其中館內開展科普教育活動31次,館外開展教育活動41次,覆蓋人數4.8萬人次。

科普大篷車作為“輕騎兵”持續發揮輻射作用,靈活機動,足跡覆蓋8個縣區,開展活動41次,進校園34次,進鄉村9次,進社區4次,普惠人數達到4.35萬人次。

全年科普活動總量已達77次,是2022年活動總量(47次)的1.6倍,參與活動人數達到同比增長51%,整體活動數據與社會評價均有上升。

(二)助力“雙減”科普工作情況

2023年漳州科技館與學校積極聯系,促進“館校結合”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館校合作面進一步拓寬。全年新增簽約館校結合學校4所,先后于平和縣南勝中心小學建立“館校結合鄉村校園科普基地”,于漳州市實驗小學建立“館校合作校園科普基地”。立足場館陣地服務青少年學生團體來館參觀15個;以“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為主要形式持續助力“雙減”工作,為“為科學教育做加法”做好相關配套支持工作,共計進校園34次,服務學生人約3.96萬人次。

(三)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2023年漳州科技館結合各類節假日、主題活動日開展12場大型科普活動。春節期間,“華夏科技·喜樂元宵”主題科普活動中漳州非遺走進科技館與科技聯動,讓公眾在傳承非遺中玩味科學;與“2023全國科技活動周——熱愛科學崇尚科學”期間開展5場科普活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點亮精神火炬”期間開展2場科普活動;“2023全國科普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連同“中秋國慶”雙節期間開展“線上+線下”12場科普活動,活動參與人數3.6萬人次;11-12月聯合漳州市科協、漳州市教育局舉辦“我愛科技”青少年手抄報比賽和青少年故事演講比賽,吸引本市4000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參與;積極參與各項聯合行動,“踐行二十大·健康享未來”全國流動科普設施聯合行動8次,全省“奮進新征程,科普惠八閩”科技館聯合行動達到18次。

2023年,我館科普活動呈現更多元化的主題選擇,更深入的科普體驗,更多方的合作共建趨勢。2023年自主創新推出本館“好奇心挑戰”課程系列,將展廳資源與科普課程內容相結合,讓課程參與者從展品及其實驗過程引出問題思考,并對其科學內容進行探索延伸,深化科普體驗。暑期開展“好奇心挑戰之火箭飛上天”、“好奇心挑戰之齒輪轉啊轉”等課程,獲得不錯反響。與此同時,加強與高校、企業等的合作,讓課程的開發更具有活力與創新。2023年,我館與ALVA Systems公司利用AR技術進行百科閱讀課程教育2場,與漳州科能人工智能公司合作“你好,機器人”人工智能科普課程,吸引大量觀眾關注參與。6月4日,我館與閩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合作舉辦“我是未來科技工作者,我與物理通個‘信’”全國科技工作日主題活動,將高校的教具設計和電賽資源,整合入我館的展廳展覽教育資源中,設定了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環節。通過本次活動為高校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科普教育實踐平臺,為其與青少年群體間搭建了一座交流與對話的橋梁,進一步擴大了科普社會影響力。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2023年漳州科技館公眾號重視門戶形象改造,優化菜單導覽,加強公眾號活動推廣轉化,注重原創積累沉淀,關注用戶成長迅速。截止12月14日,累計關注用戶達到16001,相較于2022年12月31日的數據5844,增長174%;截止12月13日發布推文127篇,內容包括工作動態、活動預告、課程活動報名、采購詢價、科普資訊等,年閱讀總量達到3.63萬次。同時,我館在公眾號上開放了長期投稿渠道,邀請本市科普愛好者進行創作投稿,收獲閩南師范大學大學師生投稿2篇,原創獲得高贊。同時與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達成科普共創合作意向,通過發揮漳州科技館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用,為本地科普作家拓寬科普展示舞臺。

2023年本館科普工作與活動獲得不同平臺、不同層級媒體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面向全國的新聞聚合平臺報道6次,新福建新聞聚合平臺報道2次,市級媒體報道與市級相關單位自媒體發布30次,縣區級平臺5次。《閩南日報》市級機關黨報報道11次,《漳州廣播電視報》專刊活動報道以及本館“展品連連看”科普欄目選登18次。

(五)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

一是科技志愿服務活動與參與人數增量明顯。2023年我館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規律性每月開展志愿服務項目。“輕騎兵”科普大篷車科普志愿服務隊伍全年志愿服務41次,服務次數創下歷史新高;志愿者隊伍組成也更加多元化,吸納包括市民志愿者、大學生志者愿、青少年志愿者超過200名參與日常場館科技志愿服務,服務覆蓋人群超過6.2萬人次

二是科普志愿服務品牌持續深化。2023年,我館以“移動”全新科普志愿服務組合形式助力國防科普教育。依托漳州科技館軍休所科技志愿服務隊伍專業國防科技科普優勢,“漳州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與其隊伍下的全省首創的“移動軍事體驗站”進行活動共建共聯,為青少年打造豐盛的“移動”軍事科普套餐,聯合開展國防科普進校園6場,得到了《國防時報》、《學習強國》等平臺相繼報道,廣受好評。6月,我館與閩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共建“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積極引導高校將科普活動與學生社會實踐、大學生第二課堂密切結合,累計吸納來自物信專業大學生志愿者超過200名,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000小時。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2023年度,漳州科技館科普工作經費合計214萬元,含中央免費開放補助資金184萬元,市財政科普活動經費30萬元,主要用于場館運行保障、展品更新改造、流動科普服務、數字科技館和展教資源數字化建設、網絡科普服務、展品和設備等方面。截止2023年底,共有工作人員12人,其中在編人員4人,非在編人員8人。

二、特色工作

(一)特色工作介紹:以面帶點,由點成線,同時打造“鄉村振興”與“館校結合”縣區樣本

“科普展翼,鄉村振興”是漳州科技館2023年推出的鄉村振興館校結合科學教育品牌。本品牌旨在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重要部署,全面促進農村青少年科學、文化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發揮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科普陣地的重要作用,促進科普資源向貧乏地區流動,促進科技館科普資源與學校科學教育相融合,以面帶點,由點成線,同時打造“鄉村振興”與“館校結合”縣區樣本。

(二)主要內容:

1.區域性聯合部署:漳州科技館與地方科協本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區域科普發展問題需求導向,簽訂鄉村振興科普合作協議。

2.戰略“三步走”:我館與示范館校結合簽約學校將沿著共建科普教育館校合作、聯合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共同開展科學教育研討活動的戰略三步走,打造出縣區樣本,向全市推廣館校結合成功經驗,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于科學。

3.“雙進”助力“雙減”:充分利用漳州科技館優質科普資源有效支持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相互融合,整合專家資源和社會科普資源進校園,并且利用流動科普設施資源進校園、利用場館資源開展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

4.優先試點深化:優先在學校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科普講座進校園”等活動;優先與簽約試點學校共同研制開發館校結合科學課程;優先向簽約試點 學校提供科技館資源。

(三)實施情況

2023年,我館與龍海區、平和縣、華安縣科協相繼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其中,與華安縣科協在鄉村振興第一線高石村共同籌建鄉村振興科普基地;與龍海區、平和縣簽訂鄉村振興科普合作協議,與8所當地學校共建館校結合示范點,聯合開展“紅心向黨.科技筑夢”、“全國科普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等主題系列科普進校園活動12場。9月25日,我館與平和縣南勝中心小學攜手共建全市首個館校結合的鄉村校園科普基地,支持配備10件流動科普展品及248冊各類主題科普書籍。此外,我館還贈送給當地四所示范校科普資源包200余套。

三、問題不足

一是校園科學資源與科技館科普資源融合程度尚淺。雖然館校合作面持續拓寬,但科技館也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的了解不充分,缺乏對校園科學課標、課程情況、教育新動向的掌握,因此自身對于不同年齡段青少年教育的分層活動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與此同時,目前很多學校對于自身的科學教學計劃和目標也不清晰,大部分時候都是泛主題式到館參觀,校園科學老師也沒有將自身科學課程與科技館展覽資源相結合,缺乏靶向。因此加強館校科學教育交流研討,做好前期學校、家長、青少年的現實需求調研尤為必要。

二是教研投入相對不足。免費開放補助經費和地方財政科普活動專項經費,大多數用于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展品更新與維護、科普活動等投入,同時新舊館交替階段,科技館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對于科普課程的研發、科普資源包研發、教研軟硬設備等物力、人力、時間投入與積淀不充分,不利于科技館科普教育能力的現階段與未來成長。

四、工作建議

一是促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之間的交流學習: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研討交流關于科普研學基地管理、科普活動策劃實施、展品講解、科普助力“雙減”等方面的內容。

二是加大對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培養力度:注重科普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科普研究水平,增強科普服務能力;推動等級評聘制度改革,提升科技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科普教育服務。

漳州科技館

2023年12與15日

來源: 漳州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