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依托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設,轄兩個基地,分別坐落于白云區廣從九路和天河區大豐路,科普場地面積1383385㎡(2074畝),科普展示面積955230㎡。園區是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直機關黨員教育基地、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園建設有二十大農業科普主題項目,一直來致力于現代農業科普事業發展,努力為提升國民農業科學素質作出貢獻。
2023年,我園區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科學普及工作等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總體部署和要求,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各兄弟單位的支持下,延續開展了系列精彩的科普品牌活動,積極推進了科普宣教工作規范化發展,吸引了大批社會公眾到訪參觀學習感受現代農業。為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積極貢獻力量。現將工作匯報如下。
一、工作情況
本年度園區積極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優勢,積極開展面向大中小學生、社會大眾的現場科普服務。按照科普工作全年部署,本年度園區共對外開放天數達300天,有計劃有準備開展了288場次線下科普活動。
分別是全國科技周品牌活動、全國科普日活動、科技進校園、科技進鄉村(社區)、科技下鄉培訓、廣州科技活動周科普嘉年華、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大學生行業認知與生產體驗、高素質農民培訓、茶文化研學活動、都市農業蔬菜研學活動等活動,受益人數超20000人次。
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參與了廣州市科技活動周科普嘉年華活動(2023年5月20-21日),在開放日活動與感受數字農業科技魅力活動現場,通過真人演示、示范操作、派發資料、講解答疑的方式,科普講解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技術與現狀、現代農業相關技術與農業生產現狀,贈送了相關科普知識宣傳冊給參與活動的市民,直接受益人數超2000人次。
圖1.廣州科技活動周
圖2.廣州科技活動周
2023年9月23日,園區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結合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開展了 “國家種質資源圃野生稻圃科普開放日”、“國家種質資源圃甘薯資源圃科普開放日”、“國家種質資源圃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科普開放日”這三個常年性活動,線下直接受益人數超1000人次,線上觀看人數超30000人次。
今年園區還與屬地管理部門廣州市白云區政府、白云區農業局等相關單位共同舉辦了2023年廣州市白云區農民豐收節,吸引大量白云區農民朋友進入園區,感受園區最新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與最新育種技術。并舉辦了小學生感受農業水稻、了解育種技術的特別研學活動,展示眾多優質甘薯種質資源、野生稻種質資源等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直接受益人數超2000人次。
圖3.2023年全國科普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資源圃開放活動
圖4.感受農業水稻、了解育種技術的特別研學活動
在科技進校園科普活動中,廣東現代農業科普園科普講解隊于2023年6月6日在廣州市匯景實驗學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志愿服務進校園活動,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設置了“顯微鏡觀察”“速測實操”“科普知識學習”三大模塊,并創新融入農產品溯源、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志愿服務進校園活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等相關知識介紹,為學生形象生動地科普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受益學生超500人次。
圖5.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志愿服務進校園活動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大學生行業認知與生產體驗參觀共接待8批次超750人,以理論聯系實際與實地考察的方式,讓大學生對行業認知與生產體驗有更大的感悟。
圖6.大學生行業認知與生產體驗科普參觀
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參觀活動共接待13批次超2500人,同時截至2023年11月1日,園區共接待農業農村部舉辦的“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體系建設研修班2批次超100人,通過實地參觀、示范操作、講解答疑的方式,讓高素質農民培訓學員與“一帶一路”國家來訪國際友人了解廣東現代農業生產技術。
圖7.高素質農民培訓
圖8.“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體系建設研修班
同時,截至2023年11月10日茶文化研學活動共舉辦并接待57批次約13791人;都市農業蔬菜研學活動共舉辦并接待3批次約340人;水土保持與耕地質量保護類科普研學活動共舉辦并接待2批次約60人;科普研學活動均通過實地參觀、示范操作、講解答疑的方式,讓青少年了解廣東農業、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園藝學科文化。
圖9.茶文化研學活動
二、特色工作
(一)組織專家服務團奔赴各地開展科技進鄉村活動,下沉到基地農民進行鄉村現場生產技術指導與服務
2023年,我院持續深化并扎實推進科技下鄉、科技服務的常年性科普品牌活動的開展,促進更多成果惠及鄉村振興,助力提升農村社會發展。開展全省范圍內“科技進鄉村(社區)”的科技下鄉活動,并積極開展“農業科技下鄉培訓”。截止2023年11月1日,我院共派出專家服務團140多批次奔赴全省各地基層一線開展科技下鄉技術指導,輻射人員超3500人;開展60多批次科技下鄉培訓,受益人數超4000人。為基層農民(居民與學生)提供技術指導,為我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圖10.奔赴多地開展科技進鄉村(社區)、科技下鄉培訓
(二)組織專家應對疫情后農業農村生產恢復編撰相關的農業科普資料,全省免費推送
2020-2022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2023年,進入疫情后社會經濟恢復時期,省農科院全體科研人員響應單位號召,為更好的保障疫情后農業農村恢復生產、加快發展等工作更新編撰了一系列農業生物植物病蟲害防治宣傳冊20余冊用以保障農業生產,并第一時間通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與“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微信公眾號(原名“廣東現代農業科普園”)等網絡模式免費推送。并結合疫情后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編撰出版了《華南興農策--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實踐》,為鄉村振興工作作出積極努力。
圖11.《華南興農策--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實踐》
圖12.農業生物植物病蟲害防治宣傳冊20余冊資料匯編
(三)線上線下齊綻放,多種模式相互聯系開展
園區2023年延續打造“農科大講堂”的線上科普講座、結合“數字+輕騎兵”打造多個農技服務田頭課與科普活動和VR園區游活動。
在往年農科大講堂的基礎上,繼續豐富農科大講堂活動。廣東現代農業科普園結合“數字+輕騎兵”打造農技服務田頭課,向大眾科普馬鈴薯種植、良種分辨、魚塘種稻 藏糧于“水”、香水檸檬種植、病蟲防控等農業科學資訊視頻,內容通俗易懂,風格有趣詼諧。
圖13.“數字+輕騎兵”農技服務田頭課
VR園區游活動。本基地制作線上VR,使得即使在疫情下也能通過云端參觀到全省最多農業科普資源的科普基地。公眾可通過“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微信公眾號(原名“廣東現代農業科普園”)菜單欄下的“園區VR游”進入,開啟美妙的廣東現代農業科普園VR游覽。
圖14.“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微信公眾號截圖
三、問題不足與工作建議
近年來,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的召開,以及《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的印發,彰顯了黨中央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新時代科普工作支撐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大局的重要性在日益提升。
2023年以來,園區高度重視并積極貫徹落實上級領導有關要求指示,雖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也存在持續建設與運營缺乏經費支持的問題。園區沒有專項科普經費,場館的修繕與展品設施的更新等科普工作開支一般是擠占其他工作經費。園區主觀上雖希望能夠推動科研成果的普及,但精力投入與園區本身物質支出能力是制約園區與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最大障礙。
未來,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繼續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科學普及工作等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支持與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延續開展富有本園區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動。為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智慧和創新熱情,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來源: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