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最初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能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裝備。從這個概念出現起,全球各國推出了各式各樣的軍用外骨骼裝備,目前全世界的外骨骼系統已經發展了三代,一代比一代更簡潔,同時負重能力和靈活性也是越來越高。但有不少聲音提出未來的軍事發展方向是無人化,士兵不再需要外骨骼,以人類士兵為基礎的外骨骼在方向上已不適合,更有人提出可以基于高度智慧化的AI技術直接打造機器士兵,外骨骼之路應在何方?
身著外骨骼裝甲的士兵(圖片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未來戰場是否會全面無人化
最初的外骨骼設計就是為了增強單兵的多方面作戰能力,美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曾向美國防部提交《2050年機械戰士:人機融合與國防部的未來》報告,強調外骨骼裝備在支持士兵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外骨骼裝備,這種由發動機、電池或液壓系統提供能量輸出,附帶外部防護裝甲,以增加穿戴者力量、速度、耐力、反應力和防護力的骨骼框架機器,毫無疑問其最初的設計核心是服務于人類士兵。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似乎要打破這個邏輯,不同的意見出現了——就像電影《鋼鐵俠》中那一個個無人戰士一樣——與其根據人類的特點設計外骨骼,為何不直接打造無人化的AI機器士兵?對于戰場而言,如果降低人類直接面對危險的可能性,那人類士兵傷亡將會直線下降。同時與人類不同的是,機器人未必要擁有和人類一樣的物理結構,它可以是圓形、可以是水滴形、可以是昆蟲形、可以擁有更小的體積,這無疑會提升戰場生存率。AI機器士兵,看上去很美,但現實卻很“骨感”。如何跨越控制的壁壘,如何大面積和遠程化操控這些戰場上的AI機器人士兵都是一個大難題。一旦控制系統被敵方或黑客劫持,后果不堪設想,這種試錯成本對于戰爭來說過于高昂。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人類外骨骼裝備(圖片來源:新華網)
“外骨骼”+“無人化”=新方向?
AI機器士兵和人類士兵外骨骼,看似兩個不同的概念,卻有可互通共融的地方,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存在。比如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因為溫度的原因現階段無人裝備難以使用,但2020年底在我國邊防部隊,發現單兵外骨骼裝備可顯著提高高原部隊的單兵負重,提升單兵偵察能力。機器人士兵沒有傷病,但人類卻不同,在傷兵恢復及醫療康復方面,外骨骼通常由金屬或碳纖維等材料制成,它可以像衣服一樣穿戴在身體表面,能增強人體行動能力、減輕負重,可以幫助患有多發性硬化癥、嚴重關節炎等疾病的群體克服行動困難。
士兵身著外骨骼裝甲搬運重物(來源:中國軍網)
AI機器士兵的一大特點是造價高昂,對于后勤補給來說,體力活未必完全適合他們。據“人民陸軍”官方賬號在社交媒體上的消息,我國陸軍勤務學院在一次實戰演練中發現,單兵外骨骼裝甲以及可以實時控制的無人化運輸裝備互相配合,高效完成工作。身著單兵外骨骼裝甲,可以讓士兵獨立將幾百公斤重的物資輕松地搬運到無人機和無人運輸車輛上,而在平常時候,僅這一個搬運動作,就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
我國后勤補給中應用的無人機和無人車(來源:人民陸軍公眾號)
人類對于未來戰場的思考從未停止,未來的“外骨骼”可能從現在的定義,如服務人類等方面,變為服務整個軍事體系。外骨骼從第一代開始,便受到笨重、穿戴困難、續航時長等問題困擾,隨著計算技術和材料技術的發展,更智能、更具效率、更輕量化的外骨骼將會進一步迭代發展,單兵裝備也將更加的小型化、輕量化、效率化。對于單兵裝備而言,究竟是把士兵武裝到“牙齒”的外骨骼,還是直接依靠新技術打造AI機器人單兵戰士,或者是兩者各取所長互通共融,讓我們拭目以待。
專家簡介:王騰,軍事裝備科普專家,陸軍裝甲兵學院碩士研究生學歷,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從事一線軍事新聞工作,參加策劃并制作多個軍事科技專題。長期對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等方面進行科普研究,先后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法制日報》、《科普中國》等平臺發表文章,獲“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頒發的先進個人獎項。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作者:王騰(資深軍事科普作者)
科學審核:王明志(軍事專家)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來源: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